缩略图

小学多学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作者

刘丽莉

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腰营学校 吉林集安 134212

一、整合学科内容,构建传统文化主题课程

在小学教育阶段,各科知识都可以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形成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深入挖掘各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地拼凑。这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相互探讨,制定出系统的教学计划。比如,二十四节气主题教学,语文课上可以选取描写节气的古诗词进行赏析,感受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数学课上可以引入与节气有关的计时方法,学习古代历法计算;科学课上可以探究节气背后涉及的天文现象,了解古人智慧;美术课上可以创作节气主题的作品;音乐课上可以学唱与节气相关的民谣;体育课上可以结合节气特点设计一些户外活动等。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断在不同学科学习中反复接触传统文化知识点,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在“立春”节气教学时,语文老师王老师带领三年级学生一起读“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讲解古人的迎春方式;数学老师李老师给学生们提出“二十四节气平均分布”这个数学问题,让他们算出每个节气之间间隔的天数;科任老师张老师带着学生们去室外观察记录立春前后天气变化并制作成温度折线图;在美术课中,同学们剪纸制作成“春”字窗花;在音乐课上,孩子们学习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体育课上进行放风筝比赛。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在心中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基础。

二、创设情境体验,激发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要依靠具体生动的情境体验。教师可依照传统文化元素,细致规划各种实践活动,营造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体验式学习突破了书本知识的限制,将传统文化具象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各个学科教师按照学科特性,规划相应的体验活动,语文课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数学课再现古代算法,科学课模仿古代科技发明,美术课学习传统工艺,音乐课体验民族乐器等等,这些活动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促使他们动手操作,注重情感体验。比如老师在教授中国传统节日时,安排了一次“文化节日嘉年华”活动。这次活动中,语文学习区有“诗词接龙”游戏,学生们围成圈,轮流说出有关节日的古诗词;数学学习区有“制作月饼”,学生们按比例配好月饼材料,算出月饼的大小和重量;科学学习区有各节日食品的营养成分分析,学生们用显微镜观察粽叶;美术学习区有传统手工艺,如做灯笼、剪窗花;音乐学习区有排练节日歌谣;体育学习区有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活动。学生们身穿传统服饰,在节日氛围中体验传统文化,全方位、多感官的文化体验,让抽象的文化知识变成可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技术,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面对数字时代的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依靠现代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新的可能。各学科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把抽象的文化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冲破时间空间的约束,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制作电子教材、微课视频,开发互动游戏,设计线上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究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把好的资源带进教室里。各个学科的教师应当依照学科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技术手段,不能让技术应用流于形式。比如在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时候,开发一个跨学科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在这个项目里,语文课上,同学们用平板查阅古代科学家故事,做电子绘本;数学课上,用3D 建模软件,按比例制作古代计量工具、算筹、日晷等;科学课上,师生一起搭建虚拟实验室,模拟指南针、地动仪等古代发明的工作原理;信息课上,学习编程,制作一款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小游戏;美术课上,使用绘图软件创作科技主题数字艺术作品;音乐课上,用电子合成器模仿古代乐器音效。最后建成“中国古代科技数字博物馆”,学生既是知识学习者,又是内容创造者,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重新活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多学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整合学科内容形成主题课程、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文化基因种进孩子心里,当孩子们在不同学科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便能生根发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陈平 .(2008). 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 教育研究与实验 ,(4),44-49.

[2] 王晓娟 .(2015).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 中国教育信息化 ,(6),68-72.

[3] 李明 .(2019).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课程教材研究 ,(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