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赵威

德庆县香山中学518128

摘要:《乡土中国》是我国一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同时文中内容紧密的联系着历史学科的内容。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历史学科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使学生知识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宽,充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本文探究高中语文《乡土中国》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高中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依据。

关键词:《乡土中国》;高中语文;历史学科;教学策略

不同学科之间融合教学已经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水平,同时还承担着传承过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乡土中国》的内容,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特征,对中国乡土社会情况提出独特的见解。但是如果仅仅从语文角度出发来对《乡土中国》进行解读,一般难以对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以及历史社会背景等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而历史学科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可以为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的教学提供文化底蕴支撑,同时通过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进一步探讨文中包含的深刻文学知识。

一、《乡土中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乡土中国》作为我国的经典文本,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该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思想,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乡土中国》通过独特的视角,对于中国的文化特征与传统乡土社会进行深入的剖析,在文本中利用了多种基本概念,包括无讼、礼治秩序、差序格局等概念的的阐释,都是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与生成逻辑等深入的揭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中国》这一文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的文化以及社会学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该文本中走内容不仅仅包括语文学科知识,同时还包括较多的历史学科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分析能力。在该文本的学习过程中,涵盖大量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知识,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学生学习《乡土中国》,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对社会的发展现象有更高的理解水平,对文化知识有更好的洞察能力,这位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乡土中国》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教学中,同时融合历史学科开展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从全面、立体的角度去学习文本知识融合的必要性在于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学习视角去学习文本知识。《乡土中国》这一文本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秩序、家族制度与乡土社会特征,而这些内容,则和历史学科中的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变迁、传统文化知识、古代社会结构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基于历史学科解的角度对《乡土中国》的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对文本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的整体发展历程、历史变化脉络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这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乡土社会内涵与本质。在《乡土中国》中描述了大量的抽象理论,而历史学科中包括具体的时代背景以及大量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具体历史事件,这些都可以为文本中抽象概念提供丰富、真实的实证材料,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有依据可寻,增加实践性。同时,融合语文、历史的跨学科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科不相融合的弊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相符合。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教学融合历史学科教学,学生能够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并且在跨学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高,这位学生在将来学习及工作中都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乡土中国》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

3.1概念对比与分析

将高中语文《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和历史学科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比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该文本的时候对相关概念内涵进行深度理解,并能够对概念进行外延理解,针对文本所描述的中国乡土社会演变情况以及特征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历史知识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针对《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对比历史学科讲述的宗族制度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知识,可以发展,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其主要以个人作为中心,并将关系逐渐的往外推进所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而历史学科中讲述的古代宗族制度,是以家族作为中心,特别注重血缘关系的一种社会结构。上述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则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比较科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差序格局所包含的意义,并且让学生从历史学科视角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模式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例如,针对《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礼治秩序这一概念,对比历史学科中讲述的儒家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影响古代历史进程中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等塑造的影响。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和历史学科的儒家思想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有哪些,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有怎么的表现。通过概念的对比与分析,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乡土中国》教学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内容,你让学生化学科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深入理解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

在高中语文《乡土中国》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中,应当对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等情况充分的探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宏观、细致的理解文本知识,理解社会变迁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其变迁是及其复杂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根据和《乡土中国》的成书时间,即在20世纪40年代这个背景之下,中国社会记得激烈的战争与社会动荡之后,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该书中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的乡土社会结构,并对中国社会从既往传统结构转型到现代结构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结合不同的历史背景对乡土社会变迁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才更能理解文本所描述的社会变迁的内涵。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农民逐渐的转移进入城市,乡土社会结构不再是“生于斯,死于斯”这种传统的结构,而是逐渐往的“半熟人社会”这一社会结构变迁,这种社会变迁不单单是表现在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现象上,同时还表现在文化传承、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等的转变上。通过对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等的比较分析,学生在学习《乡土中国》中所描写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时,可以更容易理解相关内容,掌握造成这种差异发生的背后所对应的历史逻辑。

四、结语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教学融合历史学科教学,这为该教育领域创造了新的教学方向,以历史学科角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乡土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并为学生在今后发展中提供更坚实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 汤菊贵. 如何将历史化的书读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探析[J]. 散文百家,2020(29):172.

[2] 廖明凤. 高中语文新教材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10):69-70.

[3] 甘少梅.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组织[J]. 新课程,2024(34):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