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策略分析

作者

赵晨晓

150105199503073617

摘要:在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作为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对控制成本、规范市场秩序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审查工作存在制度流程不完善、技术方法滞后、人员管理不足等问题,导致审查效率与质量受限。本文通过剖析审查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深入挖掘现存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完善制度流程、创新技术方法、加强人员管理等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水平,保障项目投资效益,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造价管理;审查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预结算审查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工程预算与结算文件的审核,能够有效控制项目成本、保障各方利益、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但在实际工作中,审查工作常面临法规滞后、技术落后、人员专业度不足等困境,导致超预算、结算纠纷等问题频发。

一、审查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中,预结算审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是保障工程成本可控、效益最大化的核心环节。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预算审查作为项目前期的重要关卡,通过对工程建设各环节费用的细致核算与评估,能够有效纠正不合理的成本预测。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预算审查发现原预算对装饰工程材料价格预估过低,及时调整后避免了后期因材料涨价导致的成本超支,为项目节省资金超500万元。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预结算审查如同市场的监督哨。严格的审查机制能够对施工单位的报价行为形成有效约束,遏制恶意低价竞标、高价结算等不正当竞争现象。以某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为例,审查过程中发现多家投标单位存在串标围标迹象,通过审查数据比对及时上报监管部门,维护了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而且预结算审查工作还可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借鉴依据。在审查中能够直观体现出变更频繁、设计变更频繁和签证不标准等所产生的问题,可以看出建设施工过程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存在的问题

2.1 审查制度与流程问题

现有相关制度标准滞后、不完善。目前,审查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滞后,新出现的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更新慢。有些法条使用过于模糊,比如关于工程变更价款的调整没有明确的定义,造成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结算纠纷。审查程序不科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审查程序中缺少初审,直接进行终审,造成有的重大错误无法在初审中及时发现。有些项目是先结算后追查,先做结算审查再办理预算审查手续,本末倒置,有悖审查应有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2 审查技术与方法问题

信息化技术运用程度差。现阶段的工作中大部分审查依然依靠人工翻阅图纸、计算工程量,费时、易错,但引入BIM技术后,工程量的计算时间仅需半个月,准确率大幅度提升。大数据技术在审查方面的应用刚处于起步阶段,未利用以往历史造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无法快速发现造价异常数据。审查方法单一也亟待改善。全面审查法能够有效确保审查的全面性,但其耗时耗力,对于规模大、工艺复杂的项目难以高效实现,在实际工作展开时也缺乏对重点审查法、对比审查法等其他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一些典型的住宅项目,依然适用全面审查法,缺少针对造价高、风险大的分部工程进行重点的审查,造成审查资源的浪费。

2.3 审查人员与管理问题

审查人员业务水平较低。有些审查员知识老化,对近年来发展较多的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建理念和新技术不熟悉,对其对应的造价内容不能掌握。在某生态公园建设项目进行审查时,审查员由于对海绵城市工程所采用的新型工艺和材料不熟悉,在对造价审核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审查单位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机制控制审查质量,对审查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监督,不能确保审查结果的正确性。一些审查单位没有健全的复审制度,其审查报告的质量很难得以保证。在考核方面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及处罚措施,不能有效督促审查人员提升工作积极性,缺乏责任意识,影响了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优化策略

3.1 完善审查制度与流程

尽快补充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新型建筑行业和相关技术,尽快建立健全造价审查的相关规范、标准,进一步明确工程变更为价款调整的处理方式、原则和审批流程;明确施工合同价款结算的处理原则、审批程序;加强法规可操作性。制定规范审查工作流程。明确项目审批环节为先预算后施工、后结算,建立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查审批制度,初审为初级审查人员对基础数据的预审,复审为由熟练的审批人员对特殊内容的审核,终审是由经验丰富的审查专家进行审查。拟定具体的审查工作流程手册。规定审查流程的各个环节工作内容和时间控制以及责任主体,确保审查流程规范化。

3.2 创新审查技术与方法

一是积极采用信息化建设提高审查效率。推广BIM技术在审查中的应用,利用BIM的三维建模、共享数据功能实现对工程量自动计算、碰撞检查、造价动态分析。建设工程造价大数据平台,建立与各类项目相适应历史造价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对发现的异常的造价数据,提供审查工作依据。二是合理选用审查方法要根据项目的情况选择。对规模小、工艺简单的工程,可以采用全面审查法来进行审查,确保审查质量;对规模大、造价高、复杂性的项目,可优先选用重点审查法,先对一些主要造价高的分部工程,如桩基工程、钢结构工程等,作为重点审查。采用对比审查法,将待审项目的造价指标与其他已审核过的类似项目的造价指标对比分析,迅速发现造价数据中的差异点,进行重点审查,提高审查效率。

3.3 加强审查人员与管理

建立以审图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为提升目标。加强对审图人员的培训学习。对审图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学习,邀请行业专家学习介绍新的建筑技术和行业法规、政策制度。鼓励审图人员学习参加造价师等专业资格考试,增加专业实力,以及定期建立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分享经验交流讨论业务。某审图单位每月举行一次技术交流会,审查人员以自己在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例证为形式,分享经验和问题,一起交流共同提高。完善审查制度。一是加强管理,实现从监督考核中建立质量控制;二是利用质量复核制度实现对审查报告的三级复核把关。三是建立明确的审查质量考核指标,在单位确定相应的审查质量考核指标,审查准确率、准时完成率等,将考核的结果与审查人员的绩效相对应,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对有重大失误的人员予以问责。

结语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控制工程造价、规范市场行为、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当前预结算审查工作在审查制度不健全、技术审查手段落后、审查人员管理不到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但经过不断完善审查制度和流程、不断创新审查技术方法、不断加强审查人员及管理等优化方法的实践应用,审查工作能够不断得到完善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工作质量和审查效率水平。建筑行业发展不断发展,预结算审查也仍应不断创新发展完善、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发展,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严燕龙.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策略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7):37-39.

[2]蒋国胜.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优化策略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4,(2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