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

作者

黄吉猷

百色市右江区龙景第四小学 广西百色 533000

   

引言

新课标呼唤教学新形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体育课程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新课标倡导“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强调情境创设、问题解决及深度学习,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复练习”的模式提出挑战。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采集、可视化呈现、即时反馈及情境模拟能力,成为支撑体育教学转型的关键要素。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体育课堂,不仅是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新课标、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抓手。

一、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

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

动作技能学习的可视化与精准化: 传统示范存在视角受限、细节模糊、难以重复观察的弊端。借助视频慢放、定格、多角度回放技术,可将复杂动作分解、放大关键细节(如投掷的出手角度、跑步的摆臂姿势)。高速摄像配合运动分析软件(如 Kinovea),能精准捕捉学生动作轨迹、速度、角度等数据,实现动作技术的定量诊断与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正确的动作表象。

课堂组织管理的智能化与高效化: 体育课堂组织(如分组轮换、器材分发回收、场地布置)常耗费大量时间。利用智能终端(平板、手机)中的课堂管理 APP 或小程序,教师可一键发布任务、随机分组、计时提醒;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如运动手环)可实时监测学生心率、运动强度(运动负荷),科学调控课堂节奏,预防运动风险,确保“科学锻炼”。

学习情境创设的趣味化与沉浸化: 信息技术能突破时空限制,创设丰富多元的学习情境。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可将虚拟的运动路线、目标标识叠加到真实场地上(如趣味跑酷、定向越野);虚拟现实(VR)技术可模拟特定运动场景(如滑雪、冲浪),提供安全、沉浸式的体验机会;体感游戏(如健身环大冒险、舞蹈类游戏)将运动与游戏结合,极大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反馈评价的即时化与个性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难以同时关注所有学生并提供及时反馈。信息技术可实现即时反馈:如跳绳APP 自动计数并语音播报;智能足球、篮球记录运球次数、命中率;在线学习平台允许学生上传练习视频,教师进行个性化点评或同伴互评。数据驱动的评价更客观,有助于教师精准掌握学情,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

(-) 课前:精准诊断,以学定教

1. 学情诊断: 利用在线问卷(如问卷星)、学习平台前测功能,了解学生已有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健康认知基础。

2. 资源推送: 通过班级群、学习平台(如钉钉、ClassIn)推送预习微课(如动作分解视频、规则动画)、健康知识小贴士、安全须知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3. 备课优化: 教师基于学情数据和分析,结合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体育资源),设计更具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和活动方案。

(二) 课中:多元互动,深度参与

1. 技能学习环节:

(1) 多角度示范与慢放: 利用平板、投影播放高清动作示范视频,重点环节慢放、定格讲解。

(2) 即时拍摄与反馈: 学生练习时,教师或小组长用平板拍摄练习视频,即时回放,师生共同分析动作问题(如“看,你的起跳腿蹬伸不够充分”)。

(3) AR/VR 辅助教学: 如利用AR 应用在田径场地上叠加虚拟起跑线、步点标记;用VR 设备体验标准体操动作的空间感。

2. 练习与游戏环节:

(1) 智能设备辅助: 使用智能跳绳计数、智能足球记录传球成功率、运动手环监测心率和活动量,确保运动强度在安全有效区间(靶心率)。

(2) 体感游戏融入: 在热身、体能练习或技能巩固环节,适当引入体感游戏,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

(3) 互动平台支持: 利用希沃白板等互动教学软件进行知识抢答、小组竞赛积分实时显示。

3. 组织与管理环节:

(1) 智能分组与计时: 利用 APP 随机分组,设置不同站点的练习时间和轮换提醒。

(2) 安全监控: 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关注学生心率异常情况。

(三)课后:拓展延伸,个性提升

1. 个性化作业与指导: 教师根据课堂数据(练习视频、运动表现数据)在学习平台发布个性化练习任务(如“针对你的摆臂问题,请完成以下专项练习视频打卡”)。

2. 线上互动与评价: 学生上传课后练习视频、锻炼日志,教师在线点评,同学间可互评、点赞。利用平台数据生成个人或班级的运动报告。

3. 资源拓展与兴趣培养: 推送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体育赛事集锦、体育明星故事、健康科普文章或趣味运动挑战,拓宽视野,激发持久兴趣。

三、融合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挑战:技术与教学“两张皮”,为用而用。

策略: 明确技术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教学难点、提升学习效果。避免追求“高科技”而忽视体育本质。选择技术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如解决动作可视化用视频分析,解决负荷监控用手环)。加强教学设计,将技术自然嵌入教学环节。

总之,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持续优化的过程。需要教育管理者、教研员、一线教师和技术开发者的协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完善保障机制,克服应用障碍,最终实现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更加科学、高效、有趣、有魂,为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天胜 . 初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路径探索 ——以初中体育学科教学为例 [J]. 数码世界,2021,(6):45-47。

[2] 林捷 .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资源的融合研究 [J]. 拳击与格斗,2019,(2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