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抗战精神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探析

作者

昝烁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一、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伟大斗争熔铸的精神丰碑

抗战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群体意志的结晶,其基本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体现为以下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四个核心维度: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这是抗战精神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情感源泉。面对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被空前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军人,还是毁家纾难、支援前线的民众;无论是奔走呼号、唤醒国人的知识分子,还是远在海外、心系故土的侨胞,都以不同方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将满腔热血倾注于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烈,以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无数普通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用“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全民抗战的壮丽史诗。这种超越个人生死、超越党派纷争、超越地域界限的深沉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战胜强敌、赢得独立的强大精神支柱。

2.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这是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展现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灵魂。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血腥屠杀和威逼利诱,中华儿女展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气节在抗战中得到了最悲壮、最辉煌的彰显。从“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粮绝、纵身跳崖的壮举,到“八百壮士”孤军奋战、死守四行的坚韧;从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战斗的顽强,到无数被俘军民在酷刑与屠刀下拒绝屈服、慷慨就义的英勇,无不闪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之光。这种气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内在魂魄,是维护民族尊严、坚守精神家园的钢铁长城。

3.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这是抗战精神中最具震撼力的战斗意志和行动力量。敌强我弱是抗战初期的基本态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敌人的飞机大炮和嚣张气焰所吓倒。无论是装备简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开展的灵活游击战,还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淞沪、武汉、长沙等大型会战;无论是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的孤军奋战,还是遍布全国城乡的民众自发抵抗,都展现出一种不畏强敌、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非凡勇气和牺牲精神。“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歌声响彻大地。正是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支撑着中国军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巨大的牺牲消耗和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一起赢得了胜利。它彰显了中华民族面对压迫时绝不低头的反抗精神和坚韧毅力。

4.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这是支撑抗战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持久意志力。十四年抗战,时间漫长,过程惨烈,挫折与困难难以想象。国土大片沦丧,军民伤亡惨重,经济遭受重创。然而,即使在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刻,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胜、侵略者必败。中国共产党是这一必胜信念的坚定倡导者和实践者,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科学分析了战争形势,指明了抗战前途,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和信心。从白山黑水到五指山麓,从太行山巅到滇缅丛林,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斗多么残酷,中国军民始终怀揣着光复河山、驱逐日寇的坚定信念,以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和韧性,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在苦难中重生的关键所在。

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抗战精神的有机整体:爱国情怀是精神原点,民族气节是核心脊梁,英雄气概是力量展现,必胜信念是持久支撑。它们相互激荡,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在血火考验中挺立不屈的伟大精神丰碑。

二、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照亮复兴征程的永恒火炬

抗战精神虽然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但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 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的精神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一项充满艰巨性、复杂性的宏伟事业。抗战精神所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民族责任感,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引导全体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像当年万众一心抗击外侮那样,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它能够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社会分歧、增进国家认同,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最广泛、最深厚的精神支撑。

2. 应对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源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抗战精神中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正是我们在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可或缺的精神武器。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智慧和勇气,培养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拦路虎”、“绊脚石”,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3.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滋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最高表现和生动教材。其中所蕴含的为国捐躯的壮烈、毁家纾难的奉献、同仇敌忾的团结,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和宝贵资源。在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青少年和全体人民,特别是通过参观抗战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园、聆听英雄故事等方式,深刻理解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来之不易,深刻感悟先辈们崇高的爱国情操和牺牲精神,从而激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对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基础性意义。

4.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智慧

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精神所彰显的,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和平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珍视和平、维护正义的价值取向。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等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坚定立场,宣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团结御侮、共克时艰的国际主义元素,也为当今世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征程上,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和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要将其内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使之成为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精神旗帜,成为应对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源泉,成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滋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让伟大的抗战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韧的毅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既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庄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