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污水治理相关技术的思考与探究
吴蒙 黄林
六安市金寨县生态环境分局 安徽六安 237300
农村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与经济条件和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水。生活污水包括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洗涤、洗浴、厨房及厕所排水等,含有大量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而乡镇企业污水主要集中在造纸污水、化学污水、建材污水等,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等,对环境的危害更为严重。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不仅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加剧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因此,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农村污水治理技术,以提升农民生活的质量,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使得农村污水治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安徽省农村污水治理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安徽省高度重视农村污水治理的工作。在治理过程中,安徽省针对分散居住的村中,会注重将处理的污水用于菜园与林木灌溉中。针对距离城镇比较近的村庄,则注重通过管网接入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同时,安徽省各个农村地区也积极探索适宜本地的污水处理技术。通过明确农村污水治理的治理模式,坚持“一次建设、长效运行、灌溉优先、达标排放”的核心原则。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提出以可持续治理方案为主的治理思路。在实际操作中,推广单户“四池一地”系统和联户“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实现全方位生态治理。单户“四池一地”系统主要是将粪污通过三瓮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水厌氧发酵池初步净化以及人工湿地的深度净化,使得出水能够资源化利用于农业灌溉或达标排放至环境。而联户“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则注重源头分散治理,解决集中式处理管网建设难及传统设施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等问题。针对老旧聚居点化粪池设计不规范的问题,在湿地前增设厌氧接触氧化池,以减轻有机负荷并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由此,使得该省的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还推动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农村污水治理的相关技术
(一)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一种集植被、底质和微生物净化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处理系统,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组合,构建复杂而高效的生态净化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处理农村污水中的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还能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出水水质的稳定与提升[1]。在构建人工湿地时,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处理需求、占地面积以及出水质量要求,灵活选用薄沙、粗砂、碎石等多种底质物质。底质物质不仅有助于污水的初步过滤与沉淀,还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植被作为人工湿地的核心要素,发挥重要作用。美人蕉、簧子、菖蒲等湿地植物不仅具备良好的抗污能力,还拥有发达的根系结构。通过生物吸附同化作用,能够高效地从污水中吸收硫、磷等养分,进而减少水底铵盐、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含量。随着植物的收割,养分被从水域和土地中移除,从而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此外,湿地植被与底质基质之间还形成协同作用,共同净化水质,转化有机质及化学物质,使得人工湿地成为生生不息的生态净化系统。系统不仅工艺设施简易、建设和养护成本低廉,而且对进水荷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即便在面临冲击荷载时也能保证出水水质的稳定。在乡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灌排途径和荒地等资源,构建出低洼沼泽地水处理体系,以此使得人工湿地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一体化净化槽
一体化净化槽技术源自日本农村,起初仅为简易的污水处理装置,类似于化粪池,主要用于处理厨房废弃物 [2]。而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传统净化水槽在废水分解方面的能力不足。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研发出一体化净化水槽。一体化净化水槽由厌氧段、好氧段和沉降段三部分构成,厌氧段内,污水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初步分解,为后续处理奠定基础。进入好氧段后,曝气装置启动,微生物膜在充足的氧气环境中活跃,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生态化学降解,去除水质中的杂质。最终,污水流入沉降段,污泥在此完成固液分离,清水得以达标排放,整个处理流程高效而有序。一体化净化水槽还具备耐水量冲击性、节能、智能化水平高等优点,更适合在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中应用。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该工艺都能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凸显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与集中处理相比,净化槽的投入更少,却能在抗震抗灾方面发挥作用,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既经济又高效的途径[3]。
(三)土壤渗透生态处理技术
土壤渗透生态处理技术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具有贴近自然、经济高效的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植物以及微生物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科学布局和设计,将农村污水引导至特定区域进行处理。具体实践中,需先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杂质,以免堵塞土壤孔隙。随后,将预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滴灌、渗灌等方式均匀分布在土地上,确保污水在土壤中的渗透均匀且深度适中。在此过程中,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群体共同发挥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一方面,土壤颗粒的物理吸附作用能够去除部分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另一方面,微生物通过好氧或厌氧呼吸作用,可以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实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植物作为土壤渗透生态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系不仅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还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净化效率。同时,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也可以实现污水资源的再利用,促进绿色植物的繁殖与农业增产。不过,土壤渗透生态处理技术的实施需考虑土地面积、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污水水质等因素,以确保系统更加稳定,提升净化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相关人员需定期监测土壤和出水水质,及时调整处理策略,以应对不同季节和污水负荷的变化。
三、农村污水治理相关技术的对比分析
在农村污水治理的过程当中,人工湿地、一体化净化槽与土壤渗透生态处理技术各具特色。人工湿地具有生态友好、维护成本低及净化效果稳定的特点,尤其适合土地资源丰富且有一定自净能力的农村地区。不过,其占地面积比较大,需要较高的自然条件作为支撑。一体化净化槽结构紧凑、处理流程高效,且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在分散型污水处理中比较适用,尤其适合空间有限或需快速部署的场合。不过,设备的成本比较高,比较适合人口少以及经济条件比较高的地区。而土壤渗透生态处理技术则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净化潜力,通过土壤与植物的协同作用,实现污水资源的再利用与环境的双重改善,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土壤渗透性比较好的农村地区,运行成本没有很高,且投资少。但是,污水治理的效果受土壤条件的影响比较大。三种技术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在实际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污水特性以及治理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比对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污水治理是环境保护的关键举措,更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农村污水治理相关技术的高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还可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推动更多高效、经济、环保的治理方案落地实施,以构建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丁志刚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及其实践应用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5(15):106-108.
[2] 张鹏 . 福建省福清市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路线的探讨 [J]. 生态与资源 ,2024,(06):26-28.
[3] 张秋洁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主要应用技术分析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3,(12):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