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与路径
许晓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行知中学 844900
引言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1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现状
1.1 培育方式单一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 , 家国情怀素养培育方式单一 , 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上。首先, 新课改倡导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 , 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时 , 仍以理论灌输为主 , 忽视了情境创设和问题探究等方法的运用 , 难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其次 , 在评价方式上 , 教师常用随堂测验和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培育情况 , 分数是主要衡量指标 , 而家国情怀素养属于内隐情感 , 书面考试难以展现学生的实际情况 , 单一的分数评价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素养水平, 影响了历史学科育人效果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
1.2 教材内容挖掘不足
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 , 教师对教材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学习材料挖掘不足。其一 , 教师忽视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诸多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素材 , 如先进历史人物事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但在历史教学中 , 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情感教育 , 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核 , 造成知识与情感脱节 , 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 影响家国情怀培育。其二 , 教师对乡土史料的挖掘不足。乡土史料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 其中的地缘优势能拉近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 , 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 , 从而升华为家国大爱。但教师对乡土史料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 很多教师对乡土史料挖掘不足, 导致历史教学缺少生动性与亲近感, 影响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成效。
2 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与路径
2.1 研读课程标准,培养家国情怀认知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要求,将核心素养五要素融入日常教学,其中,将家国情怀融入教学目标自然成为一项重点任务。教师应聚焦于这一教育新目标,对教材进行梳理和细化,多角度解析、挖掘出多样化的家国情怀元素,进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例如,在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时,要引导学生感知各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挖掘教材中家国情怀因素时,一定要聚焦于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找和挖掘家国情怀元素,使学生在历史和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能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此外,教师要重点为学生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链或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这些家国情怀元素过程中自觉认同中华文明,产生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使命与担当,进而增强家国情怀认知。
2.2 创设生动历史情境
情境教学是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场景 ,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 , 培养家国情怀。单从字面意思分析家国情怀 , 学生难以理解其本质 , 也无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历史教学相融合 , 而利用情境烘托积极的情感氛围 , 可以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习历史 , 领悟知识背后浓厚的爱国情感 , 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教学中 , 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地图、音乐、影视剧等素材创设历史情境 ,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 使其跨越时空走进历史现场 ,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 , 在导入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时 , 教师可运用精彩图片和生动语言创设“马戛尔尼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的情境, 使学生站在历史角度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西方的差距 , 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巧妙设置关键问题 , 激发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 引导其深入思考, 将情感体验升华为家国情怀素养。
2.3 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于时事热点中
当前社会热点议题是高中生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纽带,在高中历史教育实际操作当中,教师可以采用时事素材,把家国情怀教育纳入课程范畴,加强学生的时代认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围绕“抗日战争”这个主题,教师可联系中日关系的改变以及钓鱼岛争端之类的现实情况,引领学生去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其同当今国际局势之间的联系,加深他们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识,唤起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组织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走向,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最新动态,能够增进学生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创建系统的家国情怀培育体系。时政热点议题既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也有促使历史教育回归现实的功能,而且可以明显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效果,教师可利用组织课堂讨论或者开展专题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进而做到历史知识与当下社会现象的有效融合,加深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认识,在讲解“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联系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等实际情形,有益于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结语
综合上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 , 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还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使学生将个人成长进步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未来教育实践中 , 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 不断探索, 用家国情怀点亮学生成长进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森 . 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素养培育路径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36):54-56.
[2]杨春娥 .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 [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