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软 GIS 在矿山测量中绘图技术的巧妙应用分析
岳海梅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范各庄矿业分公司
矿山测绘作为贯穿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矿井开拓设计、安全生产保障及生态修复治理全生命周期的空间信息支柱技术,始终承担着三维地质认知精度保障、工程位置控制定位基准提供及采动损害监测预警等多维使命。基于此,龙软 GIS 构建了一体化矿山地理信息集成引擎,创新采用三维拓扑围栅剪裁技术实现井下巷道点云数据的自动化实体建模,深度融合实测剖面线与地勘钻孔信息构建动态煤层底板等高线的空间插值算法约束,借助地质统计学规律参数驱动矿图关键要素的批量渲染与自适应符号更新。
一、龙软GIS 在矿山测量中绘图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基于三维实体建模的复杂空间关系直观表达
龙软 GIS 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三维空间数据处理与建模能力,能够克服传统二维绘图手段在面对矿山井下纵横交错的巷道网络、层次分明的采掘工作面和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时存在的空间认知局限与表达失真问题,系统内部深度融合了矿山特定的地质与工程约束规则,通过移动轨迹的点云逆向重构巷道实体模型、依据实测剖面线与地勘钻孔信息自动插值生成动态煤层底板等高线,并将断层带、陷落柱、含水层等关键地质信息以三维实体形态融入统一的数字矿山模型中,最终生成具备真实三维拓扑关系与地质属性的工程底图,为后续开采设计、通风管理和安全预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空间场景基础。
(二)多源异构测量数据的自动化集成处理
矿山现场日常测量工作会不断产生包括全站仪导线点、水准测量高程、激光扫描点云、地质素描数据、钻孔柱状图及各类传感器监测信息在内的大量结构各异、来源分散的空间数据,传统绘图流程往往需要依赖大量手工操作在不同软件平台间进行数据转换、坐标统一与分层叠加,过程繁琐且易引入差错,龙软GIS 设计了专门面向矿山场景的数据集成引擎,具备深度兼容常见矿用测量设备原始数据格式的能力,能够无缝读取经纬仪角度观测值、全站仪坐标文件、GPS 定位点甚至地质罗盘产状记录等异构数据源,并借助内嵌的坐标转换模型、拓扑冲突检测算法与空间索引机制,实现从原始数据采集到空间对象自动识别、几何关系构建与属性赋值的全流程批量化处理,相关操作人员只需进行必要的参数配置与数据导入动作,系统即可在后台完成复杂的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坐标配准与图层融合任务,显著减少人工干预环节。
(三)矿山动态变化过程的高效跟踪与图件联动更新
矿山地质体与采掘工程始终处于持续演进状态,巷道掘进延伸、回采工作面推进、采空区沉陷变形及井下设备位置移动均要求工程图件必须具备动态响应能力以准确反映最新现场实况,传统静态制图方式面对频繁的局部变更往往采取全图覆写的低效重绘方式,不仅工作量大且难以保证不同期图纸之间的空间一致性,龙软GIS 利用其特有的时空数据组织模型结合增量更新技术,建立起测量点、巷道轮廓线、采掘边界、储量块段等核心要素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当相关操作人员仅需录入本期新获得的导线测量点坐标或断面轮廓更新数据后,系统即可自动捕捉与之存在空间关联的已有图元变化趋势,驱动周边巷道走向的智能平滑连接、工作面推进边界自动延伸、以及采空区范围按设定沉降模型预测的轮廓自适应扩张,并同步触发储量计算模块依据最新可采边界动态刷新煤层资源量,实现从测量数据微调到全局工程图件联动更新的高效率闭环,有效避免重绘疏漏与版本混乱问题。
二、龙软GIS 在矿山测量中绘图技术的巧妙应用策略
(一)构建融合动态地质约束的三维建模机制
针对井下巷道空间形态表达精度不足的普遍问题,核心解决路径在于建立地质条件驱动的自动化建模流程,系统首先导入全站仪采集的导线点坐标与移动扫描获取的巷道壁点云数据,在完成点云空间拓扑关系分析与噪点过滤后,依据断层构造走向倾角参数、煤层底板等高线趋势线等地质勘探成果作为空间插值的关键约束条件,驱动巷道中轴线自适应拟合算法进行三维空间曲线重构,继而通过预设的矿山巷道标准断面库匹配对应的支护形式和开挖轮廓模板,实现巷道实体模型与真实地质构造的精确贴合,同时在围岩稳定性分区数据引导下自动生成不同岩性的巷道表面纹理贴图,最终形成既满足工程测量精度又忠实反映地质背景的三维巷道模型,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几何建模细节。
(二)创建多期次点云数据的智能拼接与增量更新框架
矿山采掘工程推进过程中频繁产生的阶段性测量数据需要建立科学化的版本管理策略,具体实施时依托时间戳标记的激光扫描点云数据集,系统识别新旧数据重叠区域的公共特征点簇作为空间匹配基准,采用改进的迭代最近点算法完成相邻测站扫描坐标系的刚性转换对齐,同时引入巷道顶底板特征线曲率变化量作为非刚性形变的补偿参数,对于新增掘进区域则启动边界探测算法提取未闭合轮廓并联动调用断面模板库自动补全几何结构,在数据融合阶段特别设计了拓扑冲突消解机制,自动检测新生成巷道与既有采空区、断层破碎带的非法交叉穿透现象,依据岩层产状模型智能调整模型接边位置,确保多期数据拼合后的空间拓扑完整性符合矿山工程实际状态。
(三)建立矿图要素与属性规则的动态关联映射体系
解决传统矿图中几何要素与专业属性割裂问题的关键技术在于构建双向联动的参数化表达机制,系统内部将巷道几何对象与支护参数数据库建立索引关系,将煤层储量块段与化验指标表单进行空间挂接,当相关操作人员修改巷道坡度调整点高程或更新工作面煤厚检测值时,系统自动触发关联要素的空间位置重新计算与属性字段批量刷新,在图形表达层面同步执行预设符号化规则,例如当回采进度数据变动超过设定阈值时,采空区边界符号自动切换至已闭合状态填充模式,通风巷道风量参数变化引发线宽按梯度规则渐变显示,所有属性驱动的图形变化均遵循预先配置的矿山制图规范模板,实现测量数据与图形表达间的智能耦合更新。
总结
龙软 GIS 在矿山测量绘图领域的创新实践,构建了以地质约束为驱动的三维实体建模机制,通过融合巷道点云数据与断层构造、煤层底板空间趋势等地质要素,实现矿山复杂地下工程的可视化表达从经验推测走向科学化重构。同时需建立矿山测绘与地质、采矿、安全多领域专业知识的跨学科协同建模标准,为构建全要素联动的透明矿山数字孪生体提供理论方法支撑,持续引领矿山测绘从辅助制图工具向智慧决策中枢的范式跃迁。
参考文献
[1] 雷小平 , 毛善君 , 景超 , 冯炜 , 潘光雄 , 周冬锁 . 基于GIS“一张图”的煤机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研究 [J]. 煤炭技术 ,2022, 41 (05): 216-218.
[2] 骆云秀, 毛善君, 张鹏鹏, 李振, 马远平, 王艳彬, 滕岩.基于 GIS 的工作面探煤数据管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J]. 煤炭科学技术 ,2022, 50 (12): 25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