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角” 峥嵘,“ 掷存” 高远
潘京虎
高邮市汪曾祺学校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科融合”“核心素养”的强调,小学体育教学正从单一技能训练向“五育并举”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型。投掷作为小学体育基础项目,其传统教学长期面临两大困境:其一,技术训练机械化,学生因反复重复“引臂—蹬转—挥臂”动作易产生倦怠;其二,能力培养割裂化,教师往往孤立讲解动作要领,忽视投掷运动中蕴含的物理抛物线、历史战术演变、艺术动态美等跨学科价值,导致学生难以将技能迁移至真实问题解决场景。
一、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下依托DIY 实施投掷的意义
(一)突破技能训练的单一性,构建多元能力发展场域
传统投掷教学聚焦“动作规范”与“距离远度”,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依托 DIY 实施跨学科融合后,学生需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投掷物重心位置、借助科学原理分析出手角度与抛物线关系、通过美术设计赋予投掷物文化寓意,例如用废旧报纸制作“航天火箭”并模拟“卫星发射轨迹”。这一过程将体育技能转化为跨学科问题解决的载体,使学生在“做中学”中同步提升逻辑推理、创新设计与文化理解能力,实现从“身体锻炼”到“全人发展”的跨越。
(二)破解学科壁垒的割裂感,激活知识联结的深层价值
投掷运动天然蕴含物理抛物线、历史战术演变、艺术动态美等多学科元素,但传统教学将其简化为孤立动作训练。DIY 的介入为学科融合提供具象支点:学生用塑料瓶制作“古代投石机”时,需结合历史课学过的攻城战术调整投掷角度;在“彩虹轨迹”挑战中,通过观察不同颜色投掷物的飞行路径,直观理解科学课“阻力与速度”的关系。这种“以体为基、多科共生”的模式,让知识从课本符号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智慧,强化学生对学科间内在逻辑的认知。
(三)消解学习动机的疲乏态,重塑体育课堂的趣味生态
反复的投掷练习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而DIY 赋予教学“创造”与“游戏”的双重属性:学生可自由选择废旧布料、泡沫球等材料制作个性化投掷物,并在“攻占堡垒”“星际穿越”等情境化任务中展开竞技。例如,某校将数学“坐标定位”融入投掷目标设计,学生需根据教师给出的坐标值调整投掷力度与方向,这种“技能 + 策略”的复合挑战使课堂参与度提升。当体育学习与创意表达、情境冒险深度结合,学生从“被动练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课堂生态从“机械重复”转向“生机盎然”。
二、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下依托DIY 实施投掷实践策略
(一)情境化任务驱动,融合国防教育与体育技能
以“模拟战场攻防”为核心情境,将投掷训练转化为沉浸式军事行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报纸、布料等材料制作“手雷”“沙包”等投掷物,并设计“穿越封锁线”“炸毁敌方碉堡”等任务链。在“炸毁碉堡”环节中,学生需通过反复尝试调整投掷角度与力度,使沙包精准越过障碍物击中目标,过程中自发探讨“如何利用抛物线原理选择最佳出手点”。这种角色代入式任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更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投掷技术的理解。任务结束后,许多学生主动延伸学习,研究军事战术演变与物理原理的关联,将体育课堂延伸至跨学科思维训练场。
(二)美育渗透实践,DIY 投掷物激发创造力
通过 DIY 投掷物制作融合美术与劳动教育,赋予体育技能训练艺术表达维度。教师提供旧报纸、丙烯颜料、喷漆等材料,鼓励学生将纸团塑形为“星球”“动物”等主题造型,并在表面绘制创意图案。例如,在“彩虹轨迹”挑战中,学生用喷漆将沙包涂成渐变色,投掷时模拟“彩虹划过天空”的动态美感,教师通过评选“最具创意作品”引导学生发现运动中的美学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使其在色彩搭配与造型设计中培养审美意识。课后,许多学生自发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其他运动器材,将美育实践延伸至日常生活。
(三)跨学科探究学习,科学原理支撑技能优化
将体育技能训练与科学探究结合,构建“实践—验证—应用”的学习闭环。教师设计“投掷角度与抛物线关系”探究任务,让学生用自制纸飞机或沙包进行多次投掷实验,记录飞行轨迹并绘制图表分析规律。例如,学生通过平板视频分解动作,对比“45 度角投掷”与“平抛”的飞行效果,结合科学课学过的“重力与初速度”知识解释现象差异。这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模仿”转向“主动思考”,在优化投掷技术的同时,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任务结束后,学生能自发运用科学术语解释动作调整策略,实现体育与科学的有机融合。
(四)游戏化竞赛机制,团队协作深化综合素养
通过分层竞赛与跨学科规则设计,将投掷训练转化为团队协作挑战。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设置“物资运送”“攻占堡垒”等任务,要求团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投掷目标并应对突发状况。例如,在“物资运送”任务中,小组需用沙包击中远处“弹药箱”获取积分,同时躲避“敌方”投掷的干扰物,过程中需结合数学计算分配投掷顺序、用语文描述战术意图。这种竞赛机制促使学生主动沟通协作,根据对手策略动态调整战术。任务结束后,学生不仅提升了投掷技能,更在分工配合中增强了责任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体育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结语
“投角”之下,投掷不再是简单的肢体挥动,而是融合了科学探究的理性之光、艺术创造的灵动之美与国防教育的责任担当; “掷存”之间,体育课堂突破了单一技能的桎梏,成为跨学科知识交织、综合素养生长的沃土。当废旧材料在孩子们手中化作“手雷”“彩虹沙包”,当抛物线原理从课本跃入真实的投掷轨迹,当团队协作的呐喊取代了机械重复的口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投掷技术的精进,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跨学科融合中迸发的创造力、协作力与探索欲。
参考文献
[1] 廖园春 . “ 五育融合” 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劳动跨学科实践育人策略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22):183- 186.
[2] 许诗楠 . 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多维度融合策略及实施要点 [J]. 田径 ,2025,(04):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