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文化育人实践
曾秀华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代际断层与现代转型的双重挑战。南音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载体,以其“曲调古朴、唱腔典雅”的独特魅力,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文化纽带,但其传承现状却令人忧虑:老一辈艺人年事渐高,年轻一代对闽南语接受度降低,传统“口传心授”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需“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而小学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核心载体,正成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境的关键突破口。
一、南音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文化育人实践的意义
(一)筑牢文化根基,厚植家国情怀
南音校本课程通过系统梳理闽南音乐历史脉络,将千年古乐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学生在学唱南音经典曲目、了解其与闽南民俗关联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这种文化浸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家国情怀,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美育路径,提升核心素养
南音校本课程突破传统音乐教育模式,通过“唱、奏、演、创”多维实践,将音乐技能训练与文化理解深度融合。学生在学习南音唱腔、演奏二弦或琵琶的过程中,既提升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又锻炼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跨学科设计如“南音 + 舞蹈”“南音 + 美术”等项目,更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为终身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积淀提供可持续动力。
(三)激活传承生态,促进文化共生
南音校本课程以学校为纽带,构建“校内学习—社区展演—国际交流”的传承网络。学生通过参与南音艺术节、闽南文化研学等活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文化实践,同时吸引家庭与社区参与,形成“小手拉大手”的传承效应。此外,课程与港澳台及海外闽南社群的文化互动,不仅扩大南音的国际影响力,更在文明对话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推动非遗从“活态保护”走向“活态发展”。
二、南音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文化育人实践策略
(一)构建梯度化课程内容体系,实现文化认知分层渗透
针对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南音文化传承需求,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历史溯源—乐器认知—唱腔体验—创新表达”四阶递进模块。低年级以具象化感知为主,通过动画短片《南音小精灵的千年之旅》将抽象历史转化为趣味故事,结合闽南童谣改编的《咱厝好风光》,以方言演唱与肢体律动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基础唱腔;中年级转向实践操作,开设“乐器工坊”让学生亲手触摸琵琶、洞箫等传统乐器,通过拆解乐器结构、观察演奏姿势,理解“上四管”“下四管”的乐器组合逻辑,并尝试用木鱼、扁鼓为经典曲目《风打梨》伴奏,在节奏配合中感受南音“缓急有度”的韵律特点;高年级则注重文化创新,开展“南音 + 现代编曲”项目,引导学生分析《梅花操》的曲式结构,运用电子音乐软件叠加合成器音效,创作校园版《数字南音》,并在校园音乐会上表演。
(二)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打破文化学习壁垒
以南音为纽带,构建“1+N”跨学科课程模式,将音乐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深度融合,形成文化认知的立体网络。语文拓展课《南音里的诗词世界》选取《咏梅》《静夜思》等经典曲目,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唱词与古诗的意象表达,分析南音“以韵行腔”的演唱特点,并创作闽南语版现代诗《月是故乡明》,在班级朗诵会上用南音唱腔演绎;美术课“南音戏服设计”项目,组织学生调研传统戏服中的“八宝纹”“水波纹”等吉祥图案,结合现代面料与色彩搭配,为《梅花操》设计演出服饰,优秀作品在校园非遗展中展出;信息技术课则利用编程软件模拟南音工乂谱,学生通过拖拽“撩拍”“指骨”等音符模块,创作简易旋律并生成数字乐谱,优秀作品被收录至学校南音资源库。这种跨学科实践不仅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南音的文化内涵,更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沉浸式文化情境,激活情感共鸣
通过环境营造与活动设计,构建“课堂—校园—社区”三级文化场域。将走廊改造成“南音文化长廊”,展示历代南音名家、工乂谱手稿及师生海内外交流、参加南音比赛获奖照片等;设置南音专用教室,添置各种南音乐器及相应设施;每年举办“南音文化艺术节”,开展“老艺人进校园”“南音主题研学”等活动。在“南音与海上丝绸之路”研学中,学生走访当地南音社,采访非遗传承人,并基于调研结果编排情景剧《弦管传情》,生动再现南音在闽南侨乡的文化纽带作用。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其创作的南音主题手抄报在市级比赛中获奖数量增长两倍。
(四)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促进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
构建“过程性评价 + 成果展示 + 社会反馈”三维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形式,记录学生参与南音课程的学习笔记、创作手稿及活动照片;成果展示环节设置“南音小达人”擂台赛,学生可通过演唱、演奏、编曲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社会反馈则邀请非遗专家、社区居民参与评价,如“南音进社区”活动中,学生表演的《直入花园》获得居民投票评选的“最受欢迎节目奖”;开发“南音文化素养测评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轨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结语:
南音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文化育人实践,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对话、文化与教育共生的深刻探索。通过梯度化课程设计,学生从对南音的懵懂认知,逐步成长为能唱、能奏、能创的文化传承者,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在旋律流淌中悄然生根;跨学科融合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使南音不再是孤立的音乐符号,而是与语文的诗意、美术的色彩、信息技术的创新交织成网,培育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马进师 .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1):70-74.
[2] 栾艳艳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J]. 华夏教师 ,2025,(1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