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及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琼拉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卡嘎镇人民政府 西藏日喀则 85890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其中对高品质、多样化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为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行政主导和资源供给为主要特征的群众文化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服务供给与需求对接不够精准、运行机制相对僵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数字化应用水平有待提升、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何有效回应时代变革提出的新要求,破解管理瓶颈,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文化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旨在为破解传统管理瓶颈、激发群众文化内生动力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些策略强调以技术赋能提升服务可及性与精准度,以机制创新激活社会参与活力,以内容深耕强化文化认同,以人才建设夯实基层服务根基,共同指向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与推广的意义

(一)丰富基层精神生活与提升个体文化素养

群众文化活动扎根于村委会与乡村,为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群众提供了便捷参与文化实践、享受艺术熏陶的公共平台,这些活动涵盖歌舞、书画、阅读、非遗传承等多种形式,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填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空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参与者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使个体在繁忙工作与生活之余获得精神慰藉与心灵滋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奠定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增强村委会认同感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定期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村委会文艺汇演、节日庆典、邻里文化节等,为群众创造了频繁互动、交流情感、展示才艺的公共空间,这种基于共同文化兴趣的聚集,有助于打破人际隔阂,增进邻里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培养对所属村委会的共同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村委会氛围,同时,文化活动所传递的积极向上、团结友善的价值导向,能够有效疏导社会情绪,缓解潜在矛盾,凝聚社会共识,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与情感纽带[1]。

(三)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与激活文化创新活力

群众文化活动是地方性知识、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得以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组织地方戏曲展演、传统手工艺体验、民俗节庆活动等形式,使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展示、传播并被新一代所认知和接受,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实践中融入时代元素与群众智慧,激发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与再创造,为古老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守护地方文化根脉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表达。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

广泛开展和有效推广群众文化活动,是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目标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服务效能与群众满意度,活动的常态化与品质化,能够检验并推动基层文化场馆设施的有效利用、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服务供给模式的持续改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协同合作,探索更高效、更精准、更富吸引力的服务机制,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能,推动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二、群众文化活动现代化创新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数字赋能建设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群众文化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覆盖村委会层级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文化场馆预约、活动信息发布、数字资源浏览、群众需求反馈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开发操作简便的移动应用或适配现有通讯工具,方便村民便捷获取文化信息参与线上活动,加大适用于农村地区的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供给。例如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网络直播教学、优秀戏曲曲艺线上展播等,提升资源的针对性,完善数字设备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配置与维护,精准识别其文化偏好和时段分布,用于指导服务内容设计和时间安排,实现按需供给减少资源浪费。

(二)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长效机制

明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资金保障与监管评估中的主导责任,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文艺团体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活动策划与运营,培育扎根村委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与群众文艺骨干,赋予其在活动组织中的自主决策与资源调配权限,构建政府引导、社会运作、群众自治的协同治理框架,建立涵盖需求征集、项目评审、过程监督、绩效评价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各方权责清晰、协作顺畅,形成可持续的共建共享发展模式。

(三)创新内容供给模式与体验设计

突破传统文艺演出、培训讲座的单一形式,将地方非遗元素、红色文化、当代艺术思潮等融入活动主题设计,开发沉浸式体验、工作坊共创、村委会艺术节等参与性强的互动项目,注重活动内容与参与者日常生活、情感诉求的深度联结,建立由文化专家、村委会群众代表、行业组织共同组成的内容评审小组,定期对活动主题进行前瞻性规划与动态优化,鼓励基于地域特色的原创内容生产,支持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创作实践,形成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气息的内容创新体系。

(四)聚焦在地特色挖掘,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原创品牌

引导各村委会基于本地的历史脉络、自然禀赋、非遗项目、民俗风情等独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其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文化元素,组织村民共同探讨,提炼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且易于转化为文化表现形式的核心文化符号与主题。如农艺展示节、古歌传唱会、手作市集等,为这些原创项目和品牌活动提供展示平台优先在本村及邻近村镇交流展演,并辅助其进行基础包装与宣传,激发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创新主动性[2]。

总结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需持续回应时代变革与人民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需着力推动文化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强化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鼓励基层探索“一村委会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支持群众从文化接受者向创造者、传播者、治理者角色转变,形成更具韧性与活力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同时,需加强跨学科理论支撑与实践研究的结合,深化对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治理、心理健康、城乡融合等领域的关联性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坚实的学理依据。唯有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与多方协同,群众文化活动方能真正成为滋养人心、凝聚共识、传承文明、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精神生活富裕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层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军.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管理创新 [J]. 文化产业,2024, (08): 53-55.

[2] 陈福英 .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价值和组织策略探析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2, 6 (3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