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讨
黄荣庆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实验小学 3625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素养时代,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成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如何以单元“大概念”为统领、如何确立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以及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近年来,我国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出更高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需要组织实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将数学核心素养转变为创新意识、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空间观念等。在此背景下,传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形式显然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育需求,需要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手段。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具备教学系统化、内容整体性以及结构性等各类特征,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拥有一定契合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期可规范合理引入大单元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数学教学系统化以及全面化水平。
一、以单元“大概念”为统领,明确单元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局限在单一的、表层的教学形态之中,而应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形态呈现出来。大单元教学符合这一特征,它强调从整体视角出发,引领学生对单元知识系统建构与迁移,促进其知识与能力发展,进而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所谓“大概念”就是一种具有统摄事实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概括性知识形态,它可以聚合相关联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连通数学课程与现实世界,实现单元知识的结构化设计。在“大概念”统领下,教师要从整体视角去解读单元内容与课标要求,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梳理,理清单元所属数学思想和方法领域,探寻单元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提炼单元“大概念”,并基于其内部逻辑关系梳理单元内容,确定单元核心素养的发展点,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以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为例,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下的“图形的认识”单元。该单元从易到难、递进上升地设置了一系列数学知识,各模块、各单元之间相互关联。其中,在二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分别围绕“观察物体”设置了相应教学内容,三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旨在引导学生由基础到系统地完成“图形的认识”相关学习目标。新课标指出:“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认识图形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纵观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图形的认识”提出的要求,其本质在于立足教材的梯度设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显然,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是在二年级、四年级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二、确立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促使单元学习递进发展
“大概念”在大单元教学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在提炼出单元“大概念”之后,教师要关注目标设计、活动设计与评价设计三个环节。其中,单元学习目标既是大单元教学的起始点,也是终结点。
教师不仅要从整体视角俯瞰教材,还要基于“大概念”、课标要求来确立单元整体学习目标,反映核心素养的内涵,突出核心素养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主要特点,为确定大单元教学指明了方向,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单元整体学习目标是从整体视角设计的学习目标,而课时目标则是对整体目标的细化体现。在设定单元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将单元“大概念”贯穿其中,综合考虑学情、课情及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把握递进性、科学性、可评价性三个原则,整体规划单元学习目标,并按照课时安排进一步细化,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实现核心素养的递进发展。
在“观察物体(三)”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设定之前应做好学情分析与课情分析,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掌握本单元知识结构与教学关键点。经过课情分析可以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根据从一面或三面观察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所观察的立体图形,旨在引导学生根据某一面或某几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几何组合体,将原本抽象的空间想象立体化呈现,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空间认知过程。经过学情分析可以明确,学生已在二年级、四年级学习了“图形的认识”相关知识,而本单元内容是对前期所学内容的延展与提升,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为本单元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经验基础。为此,单元整体教学要突出以下特征:其一,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其二,注重核心素养和“四基四能”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交流探讨、总结梳理、迁移应用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其三,扩大探索实践空间,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综上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可从知能目标、理解目标、迁移目标、情感目标四个方面进行设定。
三、做好课堂教学评价,设立单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反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来把握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以及目标完成状态。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核心素养培养为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设立专属的单元评价标准体系和任务。通过多方面、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稳步提升,保证学生能够养成良好学习意识。对“多边形的面积”课程教学单元,教师需要尽量从思考、情感、专业能力以及问题处理解决等几个维度精准界定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并选择应用结果性评价、量化评价、过程性评价、质量评价、学生互动以及自我评价等有机整合的评价模式,确保大单元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可以全面发挥。具体来讲,在情感态度上,选择过程性与质量评价有机整合模式考核与掌握学生图形转化能力;在思维方面,选择过程性与质量评价有机整合模式系统化考查学生图形推导层面空间理念、逻辑思维能力。
结论:在核心素养深入推进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时期可以规范合理引入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情发展规律为主要立足点,以单元“大概念”为统领,明确单元学科核心素养;确立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促使单元学习递进发展;做好课堂教学评价,设立单元化评价体系。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丽星.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5,(04):82-84.
[2]冯冬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5,(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