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赛创”融合单片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科成

黄淮学院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00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促进赛教结合、专创融合”,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教育核心目标。这为单片机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传统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碎片轻系统、重结果轻过程”问题,这一矛盾亟需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CDIO 工程教育模式等理论,探索“教赛创”融合的内在逻辑,提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孵化”的闭环模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可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竞赛获奖率、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数量显著提升;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与竞赛”的壁垒,形成可复制的课程重构方法;缩短人才培养周期,缓解智能制造领域“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二、“教赛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2.1 融合框架设计

“教赛创”三位一体融合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教筑基、赛提质、创拓界”的逻辑,形成闭环系统。

“教”为基础: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衔接,为竞赛与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赛”为纽带:将竞赛题目转化为教学任务,以竞赛标准倒逼能力提升,同时将竞赛成果反哺教学案例库;

“创”为延伸: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将技术方案推向商业化,

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同时将创业需求反馈至教学内容优化。三者相互渗透:教学内容中融入竞赛考点与创业要素,竞赛备赛过程强化教学知识应用,创业实践中暴露的能力短板反哺教学改进。

2.2 课程体系重构

(1)核心理论模块:对接技术前沿与竞赛需求

芯片选型更新:以 STM32F103(32 位单片机,广泛用于电子设计大赛)为主控芯片,保留 8051 单片机的基础原理讲解(如 I/O 口、定时器),但重点转移至 32 位芯片的中断管理、DMA 传输等高级功能;

编程语言升级:弱化汇编语言,强化 C 语言编程,新增 Python 脚本,适应竞赛中 “快速开发 + 跨平台协作” 需求;

理论案例替换:将 “指令格式讲解” 改为 “功能实现案例”,如讲解 “中断” 时,以 “智能车避障中红外传感器的中断响应” 为例,而非单纯分析中断向量表。

(2)实践项目阶梯:从 “基础验证” 到 “创新设计”

基础层:聚焦单一模块开发,如 “基于 STM32 的温湿度采集”(掌握 ADC 转换、I2C 通信)、“按键控制 LED 矩阵”(掌握 GPIO 配置、扫描算法),对应电子设计大赛的 “模块级考核”;

综合层:完成多模块集成,如 “智能小车系统”(融合电机驱动、循迹传感器、蓝牙遥控),要求达到 “省级竞赛初赛” 水平,能解决 “电机同步性”“传感器抗干扰” 等实际问题;

创新层:对接创业需求,如 “基于单片机的老年人跌倒报警器”需完成 “硬件设计 — 程序开发 — 外壳 3D 打印 — 成本核算” 全流程,输出可演示的产品原型,为 “互联网 + ” 大赛储备项目。

(3)评价体系改革:从 “分数导向” 到 “能力导向”

过程性评价( 60% ):

项目阶段报告( 20% ):记录 “需求分析 — 方案设计 — 调试日志”,重点考察问题解决思路;

课堂表现( 15% ):包括团队讨论发言、技术方案质疑、跨组协作贡献;

技能测试( 25% ):随机抽取模块,考核实操能力。

终结性评价( 40% ):

实物演示( 25% ):现场运行系统,验证功能完整性;

答辩评审( 15% ):回答 “方案选型依据”“技术难点突破”“商业化潜力” 等问题,由教师、企业导师共同评分。

三、教学实施路径

为支撑 “基础 — 综合 — 创新” 三阶任务,构建 “仿真 — 实训— 孵化” 三级实践平台,实现 “低成本验证 — 高仿真训练 — 商业化孵化” 的衔接。

(1)基础层:仿真与验证平台(课内实验)

硬件配置:Proteus 仿真软件 + STM32 开发板;

功能定位:快速验证电路设计与程序逻辑,降低硬件损坏成本;

实施案例:学生在 Proteus 中搭建 “温湿度采集电路”,仿真调试程序(如解决 “数据跳变” 问题),再下载至开发板验证,确保基础模块功能可靠。

(2)综合层:校企共建实训平台(课程设计)

与本地嵌入式企业共建实验室,引入工业级设备

硬件资源:STM32 核心板、多种传感器(红外、超声、气体)、3D 打印机、PCB 制板机;

技术支持:企业工程师每周到校指导,提供 “工业控制案例库”;

典型项目:“智能仓储分拣系统”,学生需完成 “货物识别(摄像头)—路径规划(单片机算法)— 机械臂控制” 全流程开发,体验企业真实研发场景。

(3)创新层:创客空间孵化平台(竞赛与创业)

依托学校科技园建设创客空间,提供 “技术 — 资金 — 场地” 全链条支持:

技术资源: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高端测试设备,开源社区(GitHub、DFRobot)技术对接;

孵化服务:专利申请指导、创业导师辅导;

四、结论与展望

“教赛创”融合模式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搭建分层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单片机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竞赛与教学分离”的问题,形成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孵化”的闭环。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潜力,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Z]. 2019.

[2] 李培根 .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探索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0(1):1-5.

[3] 王树森 . CDIO 模式下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2021,40(3):187-190.

[4] 王佳 , 赵耕云 . 专创融合视角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J]. 汽车实用技术 ,2025,50(15):137-141.

[5] 周鹏 , 龚飞燕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5,11(20).

[6] 郭亮 , 刘敏豪 , 朱样敏 .“教赛创”融合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科技资讯 ,2023,21(03).

[7] 周颖华 , 赵雷 , 张伟 , 等 . 结合学科竞赛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J]. 科教导刊 ,2025,(08).

作者简介:刘科成,1992 年9 月,男,汉,河南汝南, 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水下机器人

基金项目:2024 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赛创”融合单片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2024XJGLX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