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社团赋能学生体育锻炼的路径研究
艾儒兵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
引言: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深入实施,体育教育已从“技能训练”升维为“以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学生运动兴趣缺失、技能发展不均衡、心理韧性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体育课堂因项目单一、评价功利、家校社协同薄弱,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社会化发展”的双重需求。
一、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社团赋能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 一)激发自主锻炼意识,破解传统体育教育“参与动力不足”困局
传统体育课堂因项目单一、评价功利,导致高中生将体育课视为“任务”而非“兴趣”。体育社团通过提供足球、击剑、攀岩等12 类特色项目,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例如,成都七中赛艇社团成员日均训练时长较传统体育课增加 1.8 倍,学生表示“因热爱而坚持”。这种兴趣驱动的模式,不仅提升锻炼频率,更在长期中培养终身运动习惯,为体教融合注入可持续动力。
(二)促进五育融合发展,构建“以体育人”的立体化育人生态
体育社团突破“技能训练”的单一维度,成为德育、智育、美育的融合载体。在篮球社团中,学生通过战术研讨提升逻辑思维,在赛事组织中锻炼领导力,在团队竞赛中培养规则意识;击剑社团则通过礼仪训练强化文化认同,动作设计融合舞蹈美学,实现“体魄强健”与“精神丰盈”的同步成长。实证研究表明,参与体育社团的学生,其抗压能力评分较普通学生高,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真正实现“以体育德、以体启智、以体强美”的育人目标。
(三)整合社会资源网络,形成家校社协同的体育教育闭环
传统体育教育因场地限制、师资短缺,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体育社团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等机制,整合社区体育馆、专业俱乐部等资源,使学生接触专业设施的机会增加 3 倍。例如,中学与当地攀岩馆共建社团,学生可定期接受国家级教练指导;上海中学击剑社团则通过“家长教练员制度”,将家庭纳入教育生态,使亲子运动参与率提升。这种开放协同的模式,不仅拓展了体育教育的空间边界,更构建了“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会赋能”的可持续生态。
二、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社团赋能学生体育锻炼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兴趣驱动 + 专业指导”的社团项目体系
高中体育社团需打破传统体育课程单一性,通过设置足球、击剑、攀岩、武术等多样化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例如,登封市嵩阳高中以篮球社团为核心,设计基础技能训练、战术配合演练、体能专项提升等模块化课程,由专业教练制定分层训练计划,春季围绕校内“成长杯”篮球赛强化实战能力,秋季针对校外赛事开展高强度集训。该校女篮社团通过调整训练强度与侧重点,使女生参与率提升,学生在市级联赛中多次斩获奖项。这种模式不仅激发学生兴趣,更通过系统化训练提升运动技能,形成“兴趣选择—专业培养—竞赛激励”的闭环。
(二)打造“技术赋能 + 数据反馈”的智能训练场景
借助AI 技术实现运动数据动态监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广州市荔湾区体校与区教育局合作,开发运动表现分析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学生心率、动作轨迹、肌肉发力等数据。例如,在田径社团训练中,系统自动识别起跑反应时间、步频稳定性等指标,教练据此调整训练重点。某学生因摆臂幅度不足导致短跑成绩停滞,系统通过3D 动作捕捉技术生成改进建议,经两周针对性训练后成绩提升0.3 秒。技术赋能使训练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显著提升训练效率。
(三)建立“校内社团 + 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
整合社区场馆、专业俱乐部等社会资源,是拓展体育教育边界、激活体教融合效能的关键路径。湖南湘西州创新推行“资源六进校”计划,全州 2200 余所学校与攀岩馆、游泳馆等社会体育场馆建立深度合作,例如吉首市某高中与国家级攀岩训练基地结对,每周安排专业教练驻校指导,学生不仅能免费使用国际标准岩壁,还能参与攀岩等级认证,接触从基础技巧到竞技战术的全链条培养。广东荔湾区则构建“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引进来”,引入9 家社会体育机构开设滑板、马术等 12 类新兴项目课程,丰富学校体育供给;另一方面“走出去”,选派体校教练驻点 20 余所中小学,利用课后托管时段开展击剑、柔道等特色训练,形成“校内基础 + 校外提升”的互补模式。这种协同机制下,学生接触专业资源的渠道从校内单一场景扩展至社区、俱乐部等多维空间,项目选择从传统田径、球类拓展至极限运动、小众项目,真正实现“人人有项目、校校有特色”的体育教育新生态。
(四)构建“赛事体系 + 文化浸润”的成长激励生态
通过多层级赛事与体育文化活动强化学生参与动力。湘西州建立“州—县—校”三级赛事体系,每年举办 30 余项青少年体育比赛,例如“苗族传统武术擂台赛”将民族文化融入竞技,参赛学生超5000 人次。夏津实验中学创新“夜间马拉松”“角色扮演接力赛”等特色活动,结合流行文化设计趣味环节,使体育参与率提升。同时,学校开设“体育精神大讲堂”,邀请奥运冠军分享成长故事,某学生因受击剑冠军拼搏经历启发,主动加入社团并坚持训练,最终在省级赛事中获奖。赛事与文化的双重激励,使学生从“被动锻炼”转向“主动成长”。
结语:
在体教融合从“政策倡导”迈向“实践深耕”的转型期,高中体育社团已超越传统课外活动的范畴,成为重构体育教育生态、激活学生成长潜能的核心支点。通过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创新技术赋能路径、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体育社团不仅破解了传统体育教育“项目单一化”“资源碎片化”“评价功利化”的困局,更在身体机能提升之外,为学生注入了坚韧的意志品质、协同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小超 .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中体育社团赋能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5,10(06):154-156.
[2] 张晓玲 . 高中体育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价值与对策 [J]. 体育世界 ,2025,(0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