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

作者

巩崇民

平邑县文化路初级中学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面实施,数学教育目标已从“双基”训练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数据观念、模型观念与应用意识。然而,传统数学作业设计多以单一学科知识巩固为导向,存在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评价结果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求。

一、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深度不足,流于表面形式

当前部分初中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存在简单拼凑学科知识的现象,未深入挖掘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逻辑关联。例如在“函数与经济生活”主题作业中,仅让学生用函数图像表示商品价格波动,却未引导学生分析价格背后的供需关系、成本构成等经济原理,也未结合数学中的统计方法对市场数据进行处理。这种作业看似涉及多学科,实则各学科内容孤立存在,学生难以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无法实现跨学科思维的有效迁移。

(二)作业难度梯度失衡,适配群体有限

跨学科作业设计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难度设置两极分化。部分作业过于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如要求学生在“图形的轴对称与建筑设计”作业中,既要掌握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质,又要了解建筑结构力学知识,还要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型设计,超出了其能力范围;而部分作业则过于简单,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表面联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导向作用缺失

现有跨学科作业评价多沿用传统数学作业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对知识答案的正确性评判,忽视对学生跨学科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在“数据统计与环境问题”项目式作业中,教师仅关注学生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对学生数据收集方法的科学性、数据分析的合理性以及提出的环保建议的创新性缺乏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跨学科作业中的表现,难以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二、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一)主题式整合设计,打破学科壁垒

以“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校园斜坡测量与优化”跨学科作业。学生需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计算斜坡坡度,结合物理学科的重力分解原理分析斜坡稳定性,并运用美术学科的透视原理绘制斜坡改造设计图。通过整合数学、物理、美术三学科知识,学生不仅深化对三角函数的理解,还能从多维度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组在测量教学楼斜坡时,发现坡度超过安全标准,通过调整三角函数参数重新设计坡度,并结合物理知识计算摩擦力需求,最终提出增设防滑条纹的改造方案。这种设计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构建知识网络。

(二)项目化实践驱动,培养综合能力

在“扇形统计图”单元中,教师精心布置“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调研”项目化作业,为学生搭建起跨学科实践的广阔平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启为期两周的深度调研。他们首先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社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垃圾投放量进行细致记录与分类统计,确保数据准确详实。接着,结合科学学科的环境科学知识,深入分析各类垃圾的成分构成,探究可回收物占比不足的根源。随后,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清晰的动态扇形图,使垃圾分类现状一目了然。在撰写分析报告时,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逻辑表达能力,条理清晰地阐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如增设智能回收箱、加强宣传引导等。整个项目化实践过程中,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流程,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在实践里提升数据分析、知识运用与表达交流等综合素养。

(三)分层任务设计,满足多元需求

在“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中,教师匠心独运地设计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创新挑战三级分层作业,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搭建起个性化成长的阶梯。基础层作业聚焦方程基本解法,要求学生准确求解并阐释方程在实际生活里的意义,助力学生筑牢知识根基。能力层作业难度进阶,引导学生运用方程建立模型解决利润最大化等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实际应用能力。创新层作业则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结合化学溶液配制原理,设计利用方程优化实验方案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融合能力。比如,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反复钻研基础层作业,熟练掌握方程解法后,主动向能力层发起挑战,借助分析超市进货数据建立方程模型,精准算出最优采购量,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四)多元评价反馈,促进持续发展

在“图形的旋转”单元作业中,教师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问题解决策略等,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现;成果评价则从知识掌握、创新思维、实践应用等维度制定评分标准。例如,小组在制作旋转模型时,初期因材料选择不当导致模型失衡,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分析受力原理,最终用轻质材料完成改进。多元评价不仅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还通过展示优秀作业、组织答辩等活动激发学习动力,形成“评价 - 反馈 -改进”的良性循环。

结语:

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初中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是一场顺应教育变革趋势、聚焦学生素养发展的深刻实践。它打破了传统数学作业的学科壁垒与形式桎梏,以真实情境为纽带,将数学知识与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进阶。从基础巩固到创新挑战的分层设计,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成长支点,在循序渐进中收获成就感,逐步完成从“知识接收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袁瑞云 . 指向思维发展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7):179-181.

[2] 陈圆圆 .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探析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3,(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