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孙静

临沂册山中学

引言:

多元作业形式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口。相较于传统作业,多元作业以情境化、实践性、开放性为特征,能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索生命议题。例如,在完成“为社区老人撰写生命故事”的作业时,学生需通过访谈、记录、反思等环节,直观感受生命的坚韧与脆弱;在设计“校园植物生命观察手册”的作业中,学生可通过记录植物生长周期,理解“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在参与“生命主题辩论赛”时,学生需围绕“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物质衡量”等议题搜集资料、组织论据,从而深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认知体系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语文教材中《紫藤萝瀑布》对生命蓬勃力量的礼赞、《谈生命》对生命历程的哲思,均能成为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本质的素材。通过文本解读与情境化作业设计,学生能突破对生命的浅层认知,学会从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维度思考生命的意义,进而形成敬畏生命、尊重差异、珍惜当下的价值取向,为应对成长中的困惑与挫折奠定心理基础。

(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协同发展

生命教育并非孤立的知识灌输,而是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语文核心素养深度融合。例如,在撰写“生命故事”主题作文时,学生需调动语言积累精准表达情感;在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生命选择时,需通过批判性思维理解“为理想献身”的内涵;在赏析《荷塘月色》对生命静美之境的描绘时,能提升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感知力。这种“以生命为内核”的学习过程,使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三)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育人功能的本质回归

传统语文教学常聚焦于字词解析与应试技巧,而生命教育的融入赋予课堂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背影》体会亲情中的生命传承,通过《老王》反思社会中的生命尊严,通过《岳阳楼记》领悟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的联结时,语文便成为连接个人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种育人导向的教学改革,不仅能缓解青少年心理危机,更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生命关怀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深挖教材文本,构建生命认知体系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教师需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本质。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可聚焦作者对紫藤萝“稀落”与“繁盛”的对比描写,组织学生讨论“生命在困境中的韧性”。教师通过设计“紫藤萝生命历程图”活动,要求学生标注文中时间节点与植物状态变化,进而引导学生联想自身成长中遇到的挫折,如考试失利、人际矛盾等,并撰写“我的生命转折点”短文。此类活动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更促使学生从自然生命现象中提炼出“珍视当下、积极突破”的生命态度。此外,《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突破感官局限的故事,可结合学生分享“克服困难的小成就”,如坚持运动、学会新技能等,强化对生命潜能的认知。

(二)创设情境教学,激发情感共鸣

情境化教学能将抽象的生命议题转化为具象体验。例如,在《背影》教学中,教师播放地震中父母用身体护住孩子的新闻视频,随后引导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做的最感动的一件事”,并模拟“如果父母突然离开,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的场景。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深刻体会到亲情的不可替代性与生命的脆弱性。又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教师可设计“模拟悬崖逃生”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斑羚,另一组观察并记录“老斑羚牺牲自我为年轻一代铺路”的行为。游戏后,学生自发讨论“个体生命与群体延续的关系”,并联想到抗疫中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从而理解生命价值的多元性。

(三)开展跨学科实践,拓展生命认知维度

跨学科融合为初中语文生命教育开辟了多维路径,通过学科间的知识交织与思维碰撞,让生命认知突破单一学科的边界,构建起立体化的理解框架。以《黄河颂》教学为例,语文组引导学生解析诗歌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等意象,体会黄河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的民族精神;历史组则以时间轴梳理黄河文明从起源到繁荣的历程,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深层关联;地理组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河道变迁等生态问题,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干预与反馈。学生最终整合三科知识,撰写《从地理变迁看黄河文化韧性》跨学科小论文,既认识到“黄河哺育文明”的自然馈赠,也理解“治理黄河、保护生态”的当代使命,进而反思自身作为生命共同体一员的责任——如节约用水、参与环保实践等,将生命教育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行动自觉。

(四)强化写作与表达,深化生命反思

写作是生命教育的有效输出途径。例如,教师布置“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主题作文,要求学生设想十年后的生活场景,并思考“现在哪些行为能为未来生命质量奠基”。学生作品中出现“坚持阅读以丰富精神世界”“规律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魄”等具体规划,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主动思考。此外,辩论赛也是重要形式。在“生命价值能否用物质衡量”辩论中,正方引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为家庭牺牲的情节,反方结合《我与地坛》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双方通过资料搜集与逻辑碰撞,最终达成“生命不可量化,但需通过行动赋予其意义”的共识。此类活动不仅提升了表达能力,更促使学生将生命认知转化为行动指南。

结语:

当多元作业形式成为生命教育的实践载体,写作便不再是应试的枷锁,而是学生倾诉生命困惑的树洞、记录成长感悟的日记;辩论赛不再是观点的交锋,而是对生命价值边界的探索;跨学科项目也不再是学科的拼盘,而是理解生命复杂性的立体坐标。这些实践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而是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思考、表达与行动,将“敬畏生命”“担当责任”“追求意义”内化为自身的生命底色。

参考文献:

[1] 冯海英 . 生命教育 : 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22(03):108-110.

[2] 高明光 .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途径 [J]. 亚太教育 ,2016,(30): 7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