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鼓之符号

作者

叶淞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430070

一 鼓的起源

(一)鼓之起源的神话传说

关于鼓的起源,神话与传说中也有许多记述。如《山海经·大荒东经》的描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⑴在“黄帝伐蚩尤的神化中则说:玄女为黄帝制造了八十面夔牛鼓,帮助黄帝战胜蚩尤。在神化中夔是独角龙的神异怪兽;所谓雷兽即雷神,那么用神兽之兽皮、兽骨制成革鼓与鼓槌,其声音和威力自然是无可比拟的,故而黄帝得以战胜蚩尤。⑵

(二)鼓之起源的娱乐说

鼓的起源与社会发展、物质生产条件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紧密结合。原始社会,人们只知道敲击着石器给舞蹈助兴;当进入陶器时代,人们已经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草制成鼓槌来敲打。进入周代,土鼓得到充分运用,不仅在劳动生活中,而且已用于国家各种祭祀与礼仪之中。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 。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⑶这说明,在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其中“豳雅”、“豳颂”中的豳字,是古代的地名,即今日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再蒙上兽皮作鼓面制成“革皮”,则是鼓与舞的又一次飞跃。

原始社会时期,鼓就已经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了。当时人们过着狩猎生活,当他们以简陋的工具,靠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自然,取得了生活资料后,那种欢乐自豪的情绪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披上各种美丽的兽皮,模拟着野兽的动作,有的拿着武器,重复着狩猎时斗争场面,以这种简单的舞蹈,炫耀自己部落的勇敢。在这种既庄严又欢乐的集体舞稻中,“鼓”是伴奏乐器中节奏最鲜明,最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打击乐器。据历史资料上记载,远在秦汉时代的石刻画像上的著名舞蹈,也都是用鼓伴奏或用鼓作道具。可以说,从鼓产生的那时候起,这种民族乐器便和民间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鼓的产生推动了原始时代舞蹈的发展。并成为原始舞蹈必不可少的道具和伴奏乐器。鼓是伴随着舞蹈的产生出现反过来又促进了舞蹈的发展,鼓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中最常见的“舞”器,几乎常常是有舞必有鼓。

(三)小结

在农业社会初期,用怪兽的兽皮蒙鼓面,鼓的数量自然不会很多,当社会发展,畜牧业兴起能提供大量皮革后,革鼓与鼓舞相应发展。周代是农耕文化有了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鼓舞一词的含义,以从一般的鼓与舞,成为激发人们奋进的精神力量;引申发展为一些事物和生活用语的词汇;如“鼓舞”、“鼓励”、“击鼓鸣金”、“鼓之舞之”等等。

二 鼓之符号

(一)以剧目分析鼓之符号的象征意义

在当今舞蹈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诸位民族民间舞编导们都创作过无数部脍炙人口的剧目,其中以鼓为道具的舞蹈作品也是另人赞叹不已,下面本人就以其中几部印象比较深刻的剧目作为基点,来分析一下鼓之符号的象征意义:

朝鲜族舞蹈女子群舞《长百祥云》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经过编导精心的修改,其作品从最初的《长鼓舞》发展到了如今的《长百祥云》,但其中从未改变的就是舞蹈演员们身携的长鼓以及手持的鼓槌。此剧目之所以能够久演不衰,其吸引观众的地方不仅仅因它美若仙境的慢板,将整个舞蹈推向高潮的还是那段精彩的激动人心的快板鼓点部分。这个舞蹈慢板部分,悠扬的“古格里”流畅优美,使人仿佛置身于天池,朵朵漂浮的白云,托着天边美丽的仙女,亦动亦静,鼓点舞姿结合得恰到好处,美不胜收;中间的一段“他令”,诙谐幽默,分明的节奏冲击人的视觉,体现出了浓郁的朝鲜族舞蹈韵律特点,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和着鼓点翩翩起舞;随着鼓点的加快,节奏变为“挥毛里”等,愈发的振奋人心,高昂的鼓点把舞蹈推向高潮,同时把人们的情绪推向及至。朝鲜族民间舞蹈浓郁的民族丰韵是和丰富的乐舞节奏、伴奏乐器以及演奏技法是分不开的。主奏乐器长鼓,它作为一种乐器,溶入了本民族的人化、精神后,它不仅仅只是一个伴奏乐器了,它赋有了更深的涵义,它能激励舞者抒发内心的世界,它成了传达民族精神的媒介。至今,朝鲜民族不仅保存了这种古乐器并继承其技艺,又溶入本民族的乐舞文化,发展成表演很强的、名为“长鼓舞”的舞蹈形式。

《云岭飞歌》是一部组舞,它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的《象脚鼓》与《佤山火》就是鼓舞形式。《象脚鼓》是男子群舞。伴着强而有力的鼓点,演员们背着象脚鼓从台角徐徐出来。在佤、景颇、阿昌、德昂、傣等民族都有象脚鼓舞流传,他们的在象脚鼓舞,在鼓的形制上随大同小异,但鼓与鼓舞的名称以及表演形式却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在此作品中,编导没有把每个民族的象脚鼓舞的特制单独表现出来,而是把云南各民族的象脚鼓舞打法作为一个整体符号来给观众传达出一种热炙的云南风情。《佤山火》是这部组舞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热情、最能感染观众的一部分。佤族女性的头发又黑又长,在她们跳舞时会不断地甩动头发,再加上手臂和脚下步伐的配合,这真可谓是一幅独特的画面。编导抓住了这一特点将女演员们的头发比喻成“火”,随着音乐的起伏高低她们甩起长发来还真犹如一团团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编导如此匠心独韵的手法,利用人本身这个“活道具”既完美地描述了火焰燃烧的过程,又以最恰当的手段描述了佤族人民的风俗和他们像火焰燃烧般的热情。在这部分中还出现了木鼓,木鼓在佤族有悠久的历史,他们把木鼓看作是神器,并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制造木鼓和木鼓舞活动,是村寨中的重大事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在此节目中,共有三支木鼓,每一支木鼓有三名演员在旁边,一名女演员站在鼓上甩发,另两名是男演员,分别在木鼓的两端敲打,这三支木鼓只是作为这部舞蹈的道具而进行了特殊制作。生活中的佤族木鼓,用长约160 厘米的红毛树或椿树整段原木制成,其形状想放倒的一段树干。制作时先刨出长约110 厘米,宽10 厘米的细槽,挖空木心后再制成木鼓。木鼓有公母之分,木鼓大公鼓小,反映出母系社会妇女为大的遗风。过去,木鼓供放在木鼓房,平时不能随意敲打,只有重大节日、宗教活动、部落间械斗、获猎归来,以及传达重要信息时,才敲击木鼓庆贺或示意某种活动,同时跳相应的木鼓舞。但在如今,这种种风俗已成为了编导者们创作的切入点,并以更艺术化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编导者们正是把握住了风俗这一符号,用舞蹈艺术的手法表达了其民族风俗的内在涵义。

(二)小结

鼓在民间舞蹈中充当了两种角色,其一,是作为舞蹈的伴奏;其二,作为舞蹈的道具。所以鼓无论是作为伴奏乐器还是作为舞蹈道具,都是与民间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欲与民间舞蹈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上述舞蹈作品的分析,让我们知道鼓与民族舞蹈的关系非常密切,虽然道具同是鼓,但由于每个民族的风俗特点不同,鼓的形状、大小、重量、名称以及鼓所敲击出的节奏也是各有风韵。鼓之符号因身处不同的民族风俗中,它所象征出的涵义便随着不同民族的精神而在舞蹈中表达出来……。

三 鼓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一)鼓之节奏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在形成各民族舞蹈独特风格的诸多因素中,十分重要的是特殊的节奏赋予他们的动律、性格和生命。丰富鲜明的各种节奏,可称为舞之“魂”。突出强调节奏的作用,充分发挥节奏的优势,是民间舞蹈特定的形式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节奏在民间舞中的突出表现力。〈1〉节奏是表达内在情感的基础。如:在朝鲜舞中,均匀而缓慢的“古格里”节奏恰如悬垂的柳枝随风摇曳;带有跳跃的“安旦”节奏,具有欢快、意气风发、兴高采烈的情感;而刚劲有力的“它令”节奏,具有独特的潇洒情趣,表现的则是深沉、豪放的情感特征。〈2〉节奏赋予民间舞特有的动律。如:朝鲜舞的“古格里”节奏,一般是比较清而缓慢、流动和有规律的起伏,荡漾着恬静的气息,体现了含蓄而又有韧性的特点。“沙尔普里”是“古格里”的变形,悠长延绵的节奏表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把舞蹈中抒情优美的气质表现出来了。比较两种同样的节奏型,前者给人以朴实纯洁的形象;后者则使人感到一种情意深长的意味。〈3〉节奏是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重要因素。民间常说:“动作要靠鼓来催”,“半台锣鼓半台戏”。好的锣鼓手不仅能带着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而且自己也常随着表演情绪的起伏变动而舞。如,东北秧歌中的“一鼓”和“五鼓”。“一鼓”多用于情绪转折的时候,表示生气或高兴的状态;“五鼓”则多用于热烈的高潮和结尾。

节奏在民间舞中的重要性是无可动摇的,这就决定了鼓这种乐器在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鼓所敲打出来的节奏可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人的内心情感是多变的、复杂的,艺术正是为了表达它才显得有生机、有活力,民间舞蹈最独特的魅力就是表现出老百姓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鼓是民间舞蹈伴奏中最主要的打击乐器,不同的民间舞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特点。很多民间舞蹈只要敲打出简单的鼓点节奏,我们就可以听出是哪个民族的风格,就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或是粗犷,或是开朗,或是乐观等的性格特征的表现。鼓是制造节奏的工具,是节奏的符号,但当它与舞蹈结合时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了,它拥有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二)鼓在舞蹈中的审美作用

克罗齐认为: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这种直觉先于理性,先于概念而产生,是与理性概念无关的孤立绝缘的现象,美是直觉的表现。舞蹈美是表现性人体运动创造的意象美。因此,舞蹈美欣赏的审美基点,不能不立足于美的人体运动。只有以按一定节律观和造型观运动的人体为审美基点,我们才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审度运动人体的表现性及其构织的舞台意象。

作为舞蹈审美基本物质材料的延展,服饰与道具是最贴近作为基本物质材料的运动人体的。但是,身着的服饰与手持的道具在材料特性上又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说来,服饰在装饰人体的同时会限制人体的运动,而道具在受人体操纵之时却延展了人体的运动。

鼓作为延展运动人体的道具,从根本上说是要延展运动人体的“表现力”。因此,鼓应成为运动人体“造型性”的有机构成。譬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在朝鲜族舞蹈本身上的舞蹈体态及其动态特征的基础上,舞者手拿鼓槌、鼓棒的造型格外纤长与秀美,当鼓槌、鼓棒与长鼓的敲击之时,更是能展现出朝鲜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其振奋人心的表现力。

(三)小结

当我们从对舞蹈文化的解读走向对舞蹈审美的感知后,我们的确有必要来把握舞蹈审美的物质载体。鼓是民间艺术最亲密的伙伴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喜爱鼓,离不开鼓,因为鼓不仅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间乐器,也不仅由于鼓具备了很多种功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艺术制作实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同时还在于鼓与舞紧密结合形成了传统的民间鼓舞。

四 结语

《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白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那么,上下五千年以来,经过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演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鼓与舞的关系的确是越来越密切,如今常常是有舞必有鼓,有时用鼓伴奏,有时用鼓作为舞蹈道具,边击边舞。鼓是制造节奏的工具,是节奏的符号,但当它与舞蹈结合时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了,它拥有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是民间艺术最亲密的伙伴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那振奋人心的鼓声,适合于直接抒发民众喜悦兴奋的心情,消除民众内心的烦恼。节奏在民间舞中的重要性是无可动摇的,这就决定了鼓这种乐器在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鼓所敲打出来的节奏可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鼓是民间舞蹈伴奏中最主要的打击乐器,不同的民间舞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特点。很多民间舞蹈只要敲打出简单的鼓点节奏,我们就可以听出是哪个民族的风格,鼓是制造节奏的工具,是节奏的符号,但当它与舞蹈结合时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了,它拥有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注释:

(1)(2)引自《山海经校注》袁珂著 第361、362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3)引自《周礼 · 春官》,载《周礼详解》卷二十一 宋 · 王昭禹 著,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文渊阁本。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舞蹈卷 罗雄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版。2 《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于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月版。3《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中专卷 舞蹈分卷 李雪梅等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年11 月版。

作者简介:叶淞(1986.1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民族民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