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OBE理念下专升本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作者

李丹

河南理工大学鹤壁工程技术学院 河南信息科技学院筹建处

项目:鹤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BSK202341)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升本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困境及对策探索

摘要:受疫情影响,近几年就业形势每况愈下。本文聚焦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专升本学生就业困境,从培养、求职、入职三个过程出发分析影响专升本学生就业质量因素,并根据OBE理念提出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关键词:OBE理念;专升本;就业质量

前言

就业是重要的民生之一,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严峻,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遭受较大冲击,同时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日益凸显,无形中增加了专升本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促使专升本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是弥补当下就业短板的关键。

一、当下专升本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1、求职人数逐年增加,求职需求随之上升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不断上升。根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比2022年增加82万人。往届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和应届毕业生群体的叠加,使得求职人数巨增,求职需求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2、就业岗位减少,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为了节省各项成本,不断缩减用人岗位[1]。其次,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取代人工作业,在校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总滞后于行业需求,导致岗位缩减,供需不平衡。最后,考研人数和毕业人数不断攀升,竞争性就业压力增强,适合专升本学生的就业岗位随之减少。

3、多措并举,提高用人选人质量

全国经济虽在持续发展,但就业岗位却在不断缩减,用人单位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提升选人质量。由于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认知和就业期望不够明确,再加上自身专业业务能力相对于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技术来说不能够与时俱进,因此很难找到契合自身能力或理想的工作岗位。

二、OBE理念

OBE全称为Outcomes-based Education,由美国学者威廉斯佩迪提出,最先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应用。OBE理念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从学习成果发出,以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为教育目标,以成果输出即以社会生产生活中技能要求为导向的反向设计,构建基于社会生活生产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实践体系。[2]

三、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

培养过程侧重于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业过程强调市场需要与大学生质量匹配的问题;入职后就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制度等成为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由培养、求职、入职三个环节动态形成的。

3.1、培养过程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产需求契合。专升本毕业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是获得一份满意工作的支撑,因此个人在培育过程中凝结的综合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获得有定性影响。

其中工作能力、实习实践经历对就业结果影响较大。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衔接不畅,前者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易出现专业或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内容难度大等现象,导致专升本学生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只有对标职业岗位需求动态调整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增强相关实习实践环节,提升专升本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促进专升本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和就好业。

3.2、求职过程

求职过程是检验人才培育质量水平的重要环节,强调的是岗位和所学专业的匹配度。现实中存在学生就业认知不清,就业期望过高,就业信息关注少等现象。此外本科阶段和专科阶段的择业思维大相径庭,专科阶段的实习岗位中大多数是专业技术发展潜力不强的岗位,学生就业经历丰富但就业成就感低。本科教育阶段易将专科阶段的择业思维带入,导致人职不匹配,职业发展前景受限,岗位流动性大。因此优质就业不仅需个人有清晰认识和正确择业观,还需高校精准提供就业服务指导。

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对专升本认识有失偏颇,持有不重视不认可的态度,重视第一学历,在部分工作岗位上招聘受限,固有思想中认为专升本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综合素养不高。再加上高校和研究生大力扩张,毕业生数量逐年激增,专升本毕业生在招聘时更不被企业重视,大多数专升本学生从事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不够强的工作岗位,导致就业质量水平低。

3.3、入职后

入职后呈现问题直接反映了就业质量水平。专升本毕业生不满意所从事工作原因主要有薪酬水平、人岗匹配度、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对于大部分专升本学生来说,自身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够强,就业岗位不够优质,薪资水平低,甚至不足以支撑自身开销。小企业在岗位发展的管理上不够完善,工作氛围不够好,工作压力大,个人能力不被认可,逐渐让专升本毕业生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就业质量不仅需要专升本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积累,还需要企业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吸引高技能型人才。

四、OBE理念下专升本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

4.1 专业与生产、职业岗位对接

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对接科技发展最新趋势和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着力培养高素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调整紧密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精准就业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促进高校专业建设的长效发展。

目前,就业市场更倾向于职业素养较高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够高,甚至存在一些已被淘汰或是需求量不大的专业。首先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学校与企业深度产教融合,将企业资源转化成学校教育资源。其次,广泛调研,了解整个产业的发展程度、新技术新工艺,以及职位的核心能力和技术需求。最后依据调研结果设置人才培育目标、专业及课程,进一步增强整个专业和产业的匹配度。同时,专业课教师持续向企业深度学习,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4.2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为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有学校部分专业内部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脱离了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培养的大部分专升本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技术技能与生产岗位严重脱节,导致就业难,岗位与专业匹配度低。牢牢把握“需求导向”原则是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最为关键的一点,通过一个目标三个中心实现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即以专业、课程、课堂建设为中心,聚焦岗位核心能力设置学习课程,按照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典型工作任务,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岗位核心能力转化成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就职岗位的适应性。

此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专业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能需求,并分析本专业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重要程度,将目前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对标本专业的职业标准,找出两者的差距,并将最新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4.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条件是对专业课程内容的传授。结合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教学过程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教学项目设计遵循职业活动规律,在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把生产过程教学化处理,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中,切实增强学生职业环境的亲身体验感,同时有助于他们了解生产的发展过程和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和技术要求,从而获得满足现代职场要求的实用技能,入职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甚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毕业生实习实践经历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其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现,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增加满足职业需求的实习、实训等课程模块,增强毕业生实习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在真实的职业活动的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4.4 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对接

实验教学和学科竞赛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科竞赛体现了当前经济社会中所使用的前沿科技,也突显了社会生产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科竞赛中的前沿科技,实验教学项目由与企业密切联系的技能型人才参与设置与制定,有利于专升本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学科竞赛和实验实训中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必不可少,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协同工作,有效沟通。通过实践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还能促使其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进而有助于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4.5 课程思政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企业首先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才是其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是一种隐性能力,也是学生核心能力的体现。其包含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工作态度以及学习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职业素养是终身教育理念形成的具体表现,而职业素养的形成主要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培养。课程思政教育和终身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发展,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稳定高质量就业。因此应学校的关注度应将学生能力及素养提升综合发展逐渐取代学生知识和技能获得方面。

目前,专升本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背后存在诸多原因。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将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融合,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的认识和体验,获得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等素养。二是建立课程思政多元化实训体系,通过企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等多样化实训方式促使学生对市场需求的认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是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渗透就业指导,强化思政教育引导,采用课程讲授或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实施中加强法律法规、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育,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职场行为准则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四是建立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就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困惑,并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祝天振,李萧云.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专升本学生面临的就业质量提升困境和路径优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03):154-156.

[2]白维维,龙安菊,吴小平.OBE背景下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走向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28):130-132+167.

[3]赵文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02):133-138.

作者简介:李丹,女,(1985-),河南鹤壁,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鹤壁工程技术学院     河南信息科技学院筹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