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哈尔滨冰雪文化品牌城市形象塑造路径

作者

高源

哈尔滨文学创作院 150000

哈尔滨作为中国冰雪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其冰雪文化品牌在长期节庆实践与旅游传播中逐步发展为城市形象的核心标识。冰雪文化已不再只是冬季自然资源的消耗性利用,而转化为涵盖视觉语言、文化认同、消费场景与国际影响的系统性文化机制。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冰雪文化品牌成为哈尔滨构建差异化城市形象的重要路径,并通过节庆活动、空间营造、视觉符号与媒介传播等手段实现持续扩散。

一、冰雪文化品牌的构成要素

冰雪文化品牌作为哈尔滨冬季文化的集中体现,包含了文化内容的提炼、视觉系统的设计、传播路径的部署及消费结构的嵌入。品牌形象的构建不仅是物理景观的塑造,更是对城市记忆、文化认同与空间体验的系统组织。

(一)文化符号的持续演绎

冰雪节、冰雕艺术、冰雪大世界等已成为哈尔滨冬季文化品牌的核心支点。这些文化现象通过视觉形象的重复强化与场景体验的深度参与,不断形塑出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意象。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标志性冰雕建筑,集艺术性、地域性与规模感于一体,成为城市冰雪文化在国际媒介中的代表视觉之一。在标识设计、节庆主视觉、导览系统等环节中,冰晶纹理、雪花元素与北方色调共同构成了哈尔滨独特的冬季视觉语言系统。

(二)节庆活动的场景聚合功能

冰雪节不仅是节日庆典,更是品牌内容的集中展示平台。通过主题设计、空间分区、灯光音效与互动体验等手段,节庆活动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空间,使城市形象具备了可进入、可消费、可传播的多维特征。游客在节庆中的参与不只是观光行为,更是一种对哈尔滨城市身份的情感认同过程。冰雪文化的沉浸式演绎在行为体验中完成了对城市形象的深度内化。

(三)媒体系统中的品牌传播机制

电视转播、网络短视频、社交平台话题与旅游推介内容,共同构建了哈尔滨冰雪文化品牌的外部传播网络。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中,以游客视角拍摄的冰雪节现场记录、冰雕制作过程、雪地演出片段,成为城市文化印象传播的重要渠道。这种媒介生成的城市形象不再依赖官方阐述,而是在个人经验分享中自然生长,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

二、城市形象建构与地域文化的嵌入

城市形象的传播需要具体可视的内容支撑,哈尔滨通过空间形象与视觉系统的协同布局,使冰雪文化的表达具备结构化特征,提升了城市识别度与文化认同感。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冰雪景观转化

在冬季,哈尔滨的城市街区、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会转化为冰雪文化的临时展演场。以兆麟公园、太阳岛雪博会场地为例,其景观设计不仅包括雕塑装置与灯光系统,还嵌入了文化叙事与地域标识,使景观成为文化传播的复合介质。这种景观设计打破了冬季城市的静态面貌,使其成为动态传播与文化体验的平台。

(二)视觉系统的统一构建

哈尔滨在冰雪文化品牌塑造中注重视觉统一性。从地铁站内装饰到宣传物料、门票设计,再到节庆场地导视系统,均围绕冰雪主题构建一致的视觉风格。例如,冰蓝、银白等冷色调的系统使用,强化了冬季意象;图形设计中使用雪花、冰晶几何等符号元素,提升了品牌的视觉辨识度。这种系统化的视觉设计不仅增强了文化表达的一致性,也提升了城市整体的文化调性。

(三)建筑语言中的地域文化嵌入

作为冬季城市形象的重要承载体,部分建筑设计也体现出冰雪文化的审美倾向。哈尔滨音乐厅、冰雪艺术馆等公共建筑,在外形设计、灯光配置、材料选择中融入冰晶结构与极地意象,构成城市肌理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对话关系。这些空间不仅满足功能需求,更强化了城市冰雪形象的文化存在。

三、冰雪品牌内容的本地化与社会参与机制

冰雪文化品牌的塑造并非单向灌输过程,而是在地方社会结构与群体文化认知中不断生成与调整。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形象正是在多主体参与中逐步形成其多义性与广泛传播力。

(一)社区参与与文化共享机制

冰雪节期间,各街道社区、文化单位与中小学校纷纷举办雪雕比赛、冰灯展演与冰雪摄影等系列活动,构成自下而上的文化生成机制。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品牌内容的多样性,也使普通市民成为城市形象塑造的实践主体。例如,部分社区在街角设置居民自制雪雕展位,通过群众自发参与营造出了高密度的城市文化氛围,扩展了品牌形象的覆盖范围。

(二)地方企业与文化产品开发

哈尔滨的地方企业在冰雪品牌内容上也进行了广泛开发,从冰雪主题的文创产品、节庆服饰,到以冰雕元素为包装特色的食品饮料,构建出完整的文化商品链。通过产业化开发,冰雪文化品牌不再是节庆的附属,而转化为常态化生产的文化资源。例如,哈尔滨啤酒推出的冬季冰雪限量包装,以及以冰雪节为主题的文创雪糕,在消费场景中延伸了城市形象的触达深度。

(三)高校与艺术团体的文化共建路径

本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建筑院系与文化管理团队广泛参与节庆空间设计、展演规划与品牌调研项目,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内容供给体系。如哈尔滨师范大学与冰雪节组委会的合作项目,推动了学生设计直接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了品牌内容的原创性与在地性,推动城市形象从文化口号转化为社会真实构成。

四、冰雪文化形象的国际化传播策略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展示,更成为一种文化身份的代表,其传播效果依赖于文化内容的选择、表达路径的策略化与语境中的转译逻辑。

(一)官方对外传播中的形象筛选

哈尔滨市政府与文化部门在对外交流中有意识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场景与形象作为对外传播的核心。例如在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以冰雪节开幕式与中俄联合冰雕作品作为文化外交媒介,将地方节庆转化为国家级形象展示。通过对冰雪文化形象的筛选与重组,构建出更具国际认同基础的传播样式。

(二)国际游客体验中的文化认知路径

国际游客对哈尔滨的冰雪文化认知往往是通过具体体验完成的。在冰雪大世界的参观中,通过门票导视、展品解说、多语种服务与互动项目等路径,将抽象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行为中的文化记忆。如外国游客在参与雪雕制作工坊过程中,不仅获得文化技能体验,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对冰雪文化的真实理解与情感链接,提升了城市形象的感染力与传播持久度。

五、结语

哈尔滨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集文化符号生成、空间视觉建构、社会参与机制与国际传播策略于一体的系统性过程。通过多主体、多路径、多语境的整合机制,不仅实现了冰雪文化从节庆资源向城市品牌的跃迁,也建构出具有高度辨识度与可持续传播力的城市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 佟胜志 . 大冬会对哈尔滨“冰雪名城”建设的持续效应 [J] 冰雪运动 2010(04):49.

[2] 刘金祥 . 论冰雪节对提升哈尔滨城市形象之意义 [J] 中国名城2012(05):124.

[3] 郭春艳 , 东北文化与城市旅游形象“长春论坛纪要”[J] 学术交流 2008(02):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