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档案资源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李慧 刘子嫣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 河北保定 0710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现代化和提升公共心理健康水平的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提到了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此外,国家还高度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国家各项政策导向为探索大数据赋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发展契机。
高校学生档案的信息不仅包含了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与学业成绩,也记录着学生情感、成长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1]。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学生档案的收集、管理、分析、利用提供了更多便利,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档案的智能化程度[2]。档案故事作为档因其真实、生动、鲜活的特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有助于促进情绪调节、认知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本文对当前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变革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索档案资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与价值实现的方式,旨在为高校档案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实践支持。
1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档案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1.1 高校学生档案数据的变化与特征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高校学生档案体系经历了深刻变革[3]。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数据,不仅包括学习成绩、实践实训、心理测试、职业生涯规划等,还涵盖多源、多结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与传统静态纸质档案相比,动态学生档案具备实时性与时效性,能够及时记录和反馈学生成长变化,特别是在心理健康领域,心理测试与咨询记录为学生心理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大数据时代,学生档案的功能已从单一存储拓展为支撑个性化教育、精准心理干预与科学决策的重要资源。
1.2 大数据赋能下的档案管理挑战
尽管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档案管理注入了新动能,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不同业务系统间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割裂、冗余与缺失,影响档案的整合与共享。其次,高校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方面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记录、情绪日志等心理健康档案。此外,档案中大量敏感信息缺乏有效保障,存在隐私泄露与滥用风险。档案管理人员在数据治理与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素养也有待提升,尚难支撑大数据环境下的管理创新需求。
1.3 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导向的档案管理转型
新时代,学生档案管理应更加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动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的深度转型 [4]。高校应以学生入学、在校、离校的动态历程为基础,构建全过程动态档案体系,将心理健康发展信息纳入其中,实时记录学生成长轨迹。高校还应严格落实数据分类管理与隐私保护措施,特别是对心理健康数据实行更高标准的安全管理[5],切实维护学生的隐私权与人格尊严。最后,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数据治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能力,为档案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2 高校学生档案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2.1 档案数据助力学生心理特征识别
学生档案作为成长过程的原始记录,涵盖学习成绩、活动参与、心理测试、健康报告等多类信息,综合分析有助于绘制心理画像,识别潜在风险。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关联挖掘,不仅能动态追踪心理状态变化,还可在问题初期提供预警支持,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2 档案故事在情感共鸣与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档案故事中蕴涵着学生丰富的成长体验,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和认知素材,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档案故事以个性化、生动化的方式展现心理发展过程,有效打破了刻板说教的局限,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积极情感和认知的浸润中得到塑造。
2.3 档案资源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学生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围绕心理健康促进建立应用导向机制。可以基于学生档案资源设计心理档案袋,定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心理成长建议;或利用典型学生档案创设情景教学、主题班会、心理沙龙等,丰富情绪体验与社会调适方式,形成以档案资源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闭环模式。
3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逻辑路径
3.1 以智能分析为抓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
要立足于数据整合,积极引入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情感计算等智能分析方法,对学生档案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挖掘。智能分析有利于及早发现心理问题、提高发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建立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3.2 以档案故事为媒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档案故事是心理教育与情感交流最鲜活、最直接的素材。学校可以提供各种主题的拓展教育,精心收集整理具有育人效果的成长故事、挫折体验、自我突破等素材,以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自我规划等为主题,设计故事化情景、角色扮演等形式,以故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心理认同与心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节情绪。
3.3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
实现档案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制度保障。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档案资源整合与应用管理办法,明确部门职责与数据流转规范,强化档案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应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心理敏感信息,加强权限控制与加密保护,防止隐私泄露与数据滥用。通过健全制度体系,为档案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提供规范依据与持续动力,确保融合工作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扈蓓 . “互联网 + ”视域下高校学生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优化与协同 [J]. 陕西档案,2025,(01):33-34.
2. 付文娟 .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档案大数据管理创新 [J].山西档案,2025,(01):116-118.
3. 李艳萍 . 大数据时代学生档案管理探析 [J]. 黑龙江档案,2024,(04):43-45.
4. 刘海波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学生心理档案的分类标准与管理策略研究 [J]. 山西档案,2024,(07):76-78.
5. 陈美林,安哲锋 .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研究 [J]. 北京教育 ( 德育 ),2020,(01):74-78.
“华北电力大学' 长城计划’专项资金资助”
李慧(1985.5),女 ,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刘子嫣(1998.01),女 ,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助教,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