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术为纽带:提升幼儿家乡文化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实践探索
易小宁
重庆市合川区大南街幼儿园 401520
一、本土文化资源的艺术化转化
(一)自然风物的美学启蒙
1. 鼓楼枇杷:甜蜜的乡味记忆
在枇杷成熟季幼儿园开展“金色探秘”主题活动: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枇杷表皮绒毛,采集落叶制作叶脉书签;将果肉捣碎提取天然染料,在麻布上拓印《丰收图》。通过“五感体验工作坊”——嗅果香、触绒毛、品甘甜、听叶响、观金黄,建构立体的乡土认知。
2. 青草坝萝卜:泥土中的艺术灵感
冬季组织中班孩子开展“萝卜奇遇记”项目活动:幼儿用萝卜横截面蘸取植物颜料,在长卷上拓印雪花纹样;将形态各异的萝卜雕刻成“萝卜精灵”,搭配 LED 灯制作田间地景装置。在《萝卜成长日记》绘画本中,孩子们用连环画记录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自然生发对土地的情感。
(二)人文景观的童趣解读
1. 文峰古街:建筑美学的游戏化探索
开发“游古街”主题课程:幼儿用瓦当拓片拼贴《屋檐密码》,通过比对不同商铺的雕花窗格发现对称美学;用透明胶片临摹商铺匾额,叠加成“时光长廊”投影艺术。在“迷你古街”积木建构中,孩子们自发添加糖果店、灯笼摊等童趣元素,完成对历史街区的个性化诠释。
2. 钓鱼城:历史场景的童稚再现
利用废旧纸箱搭建“微型钓鱼城”,用黏土塑城墙肌理,收集鹅卵石拼贴防御工事,用陶泥捏制守城士兵,用树枝制作云梯模型,在立体建构中感知古代军事智慧。通过光影剧场演绎《钓鱼城保卫战》,孩子们用彩色玻璃纸制作战旗,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家乡的历史纵深。
(三)三江文化的沉浸体验
“三江小卫士“活动中,幼儿采集不同时段江水样本,调配出“晨雾灰”“夕阳金”等专属色卡;用渔网、浮漂等真实物料创作《我爱三江》主题装置。在“跟着浪花去旅行”沙盘游戏中,孩子们用贝壳标记合川三江交汇点、用棉线编织水系网络、用生活材料搭建三江六岸的风景名胜,直观感知家乡地理特征。
二、主题式美术课程开发路径
(一)文化感知:建立视觉经验库
1. 在地素材采集 每个班级配备“家乡百宝盒”,定期收集枇杷叶、古街砖屑、江边卵石等物料。春季开展“古街门环写生”,用速写本记录不同样式的铺首衔环;秋季举办“三江纹理展”,将波浪纹、渔网纹等自然肌理转化为装饰图案。
2. 四季美学课程春:用鼓楼枇杷花制作灯罩夏:采集三江芦苇编织《凉席》秋:拓印文峰古街青石板年轮纹冬:用青草坝萝卜雕刻生肖灯
(二)情感共鸣:创作联结乡愁
1. 记忆创作
幼儿用陶土创意“合川记忆罐”,内装代表乡愁的微型作品:可能是钓鱼城砖瓦碎片、古街老字号微缩模型、枇杷核串成的项链等。罐体表面绘制家庭故事场景,形成可触摸的情感载体。
2. 跨代合作
开展“祖辈的合川”影像绘画:老人讲述童年记忆,幼儿将口述场景转化为水彩插画,共同制作《时光对照册》。在“古街味道”创作中,祖孙合作搭建桃片铺、肉片摊等微缩摊位,激活家乡记忆中的市井烟火。
(三)文化创新:童眸重构传统
1. 超现实家乡图景创作
鼓励幼儿打破时空界限进行艺术想象:在“未来的钓鱼城”绘画中,城墙长出枇杷树,守城士兵骑着三江鱼巡逻;“魔法三江”装置作品里,萝卜船载着灯笼在彩色江面航行。这些充满童趣的创作展现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个性化理解。
2. 游戏化文化传承
设计“文化闯关地图”:幼儿完成“收集古街10 种窗格纹样”“找到三江汇流点”等任务,解锁不同艺术工具包。在“家乡宝藏”盲盒活动中,每个盒内装有本土文化元素卡片,通过拼贴重组创作奇幻场景。
三、家园协同的文化传承网络
(一)家庭美术馆计划
1. 窗台微型展览
指导家长利用阳台、窗台创设“家乡文化角”:用晾衣夹悬挂幼儿创作的枇杷叶画,用蒸笼层架展示萝卜雕刻,将日常空间转化为文化展场。每周设定主题如“江畔晨光”“古街暮色”,鼓励家庭用手机记录光影变化。
2. 行走的创作日志
发放《合川发现手册》,家长带孩子走访东渡老街、青草坝萝卜田、桃片厂、肉片厂时,用便签纸、贴布记录见闻。回园后将这些碎片化素材重组为拼贴画《我眼中的家乡》。
(二)数字化文化互动
在幼儿园官网开设“童画合川”专栏,按“舌尖记忆”、“建筑密码”、“江畔童趣”等主题分类展示作品。每月开展最美家乡投票活动,获奖作品制成明信片寄往外地亲友,拓展文化传播半径。
当孩子用枇杷叶拓印出金色的乡愁,用萝卜雕刻出土地的馈赠,用瓦当碎片拼贴出古街的年轮时,美术已成为他们认识家乡的第三只眼睛。这些浸润着家乡水土气息的艺术创作,不仅记录着钓鱼城的雄浑、三江水的灵动、文峰古街的沧桑,更在稚嫩的笔触间流淌出对家乡最本真的热爱。孩子们在色彩与材料的对话中,逐渐建构起与家乡的生命联结。这种以美术为纽带的文化启蒙,如同播撒在幼小心灵中的种子,终将在时光滋养下,生长出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