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刘鑫

昆明安琪儿妇产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HDP)是妊娠期间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子痫前期作为其主要类型, j⋅m 重威胁母婴安全。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异常及胎盘灌注不足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除抗凝作用外,还具备抗炎、改善内皮功能及促进胎盘微循环等作用,有望成为子痫前期辅助治疗的新方向。为进一步验证其临床价值,本研究对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3 年1 月—2024 年12 月期间在本院产科就诊并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的孕妇共5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体重指数(BMI)、孕产史、收缩压、舒张压及24 小时尿蛋白水平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观察组25例孕妇,平均年龄为(30.4±3.8)岁,平均孕周为(33.6±1.7)周,体重指数(BMI)为(26. 7±2.5)kg/m2 ,经产妇 11 例,占 44.0%;治疗前收缩压为(149. 2±8. .6)mmHg,舒张压为(95.6±5.3)mmHg,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为(0.76±0.21)g。对照组25 例孕妇,平均年龄为(29.8±4.1)岁,平均孕周为(33.9±1.9)周,BMI为(26.5±2.4)kg/m²,经产妇 12 例,占 48.0%;治疗前收缩压为(150. 1±7.9) )mmHg,舒张压为(96.2±5.1)mmHg,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为 0.79±0 .23)g。

纳入标准: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产科学分会)中子痫前期的诊断标准;单胎妊娠,孕周为28~37 周;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且伴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0.38 ;年龄为20~40 岁。排除标准:合并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内科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有低分子肝素禁忌证,如活动性出血、过敏史、血小板减少等;多胎妊娠、羊水过多或胎儿先天畸形;孕期曾使用抗凝药物或参与其他干预性临床试验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包括:①基础治疗:低盐高蛋白饮食、适当卧床休息、情绪调节;②降压治疗:口服拉贝洛尔 50~100mg ,每日2~3 次,必要时静脉注射控制高血压;③抗惊厥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使用硫酸镁预防子痫发作,负荷剂量 4 g 静注,维持剂量按体重配比泵入;④利尿治疗:水肿严重者短期应用速尿或螺内酯缓解症状;⑤胎儿监护:每日胎心监测,每周行超声检查评估胎儿发育情况。

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依诺肝素)皮下注射:①剂量:每次 4000 IU;②频次:每日 1 次;③治疗周期:连续使用 7~10 天,视患者凝血功能及临床情况调整,原则上于分娩前72 小时停用;④特殊管理: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评估出血风险。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

(2)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3)妊娠结局:早产、胎盘早剥、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4)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皮下出血、过敏反应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与尿蛋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24h 尿蛋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血压与尿蛋白变化 (x-±s)

2.2 两组妊娠结局对比

观察组早产发生率为、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两组妊娠结局对比[n(%)]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或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个别病例出现注射部位瘀斑,停药后自行缓解。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是一种以高血压、蛋白尿及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妊娠特有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普遍认为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凝血系统激活及胎盘灌注不足密切相关。在临床治疗中,单纯依赖降压、抗惊厥等对症措施,往往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微循环障碍和妊娠结局[1]。近年来,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兼具抗凝与多种生物调节功能的药物,在子痫前期的辅助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和24 小时尿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提示其在控制血压、改善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机制上,低分子肝素可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因子 Xa,减少微血栓形成,改善胎盘灌注;同时,其抗炎作用可缓解血管内皮炎性损伤,增强血管舒缩功能,协同降压治疗发挥更佳的临床效果。

此外,观察组早产、胎盘早剥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低分子肝素有助于优化妊娠结局。其可能通过改善母胎界面微循环、维持胎盘功能稳定,降低胎儿宫内应激状态,从而延长妊娠周期、减少胎盘剥离风险和胎儿缺氧事件的发生。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或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仅有个别孕妇出现轻微注射部位淤斑,提示低分子肝素在规范管理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确保风险可控,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凝血功能监测、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停药时间[2]。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治疗可在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中发挥多重作用,显著改善血压及尿蛋白水平,降低不良妊娠结局,且安全性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然而,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后续仍需扩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与获益。

参考文献:

[1] 孙宗宗. 低分子肝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研究的系统评价[D]. 河南:郑州大学,2019.

[2] 王卉. 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20,04(6):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