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及案例解析
古里孜拉
乌鲁木齐县教育局教研室 830036
一、理论基础与课程架构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跨学科教学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契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劳动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凭借其生活性、时代性与实践性,整合自然科学、人文等多学科知识技能,深度挖掘劳动多元价值,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与综合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基。
以农业生产劳动课程为例,其围绕劳动教育核心构建跨学科种植体系。在“菜畦间,共赴成长之约”主题活动里,科学学科知识用于探究蔬菜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的生理机制,像研究光照、水分、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此为植物生理学范畴;地理知识助力理解土壤类型(如壤土、砂土、黏土的特性及适宜种植作物)、气候条件(如温带、亚热带气候下蔬菜的生长季)对种植的影响,涉及农业地理学;课程规划从场地规划的空间布局(运用数学与地理知识)、土壤改良的理化处理,到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形成完整知识实践链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学科交融。
二、实践成效与学科融合策略
(一)种植前:信息搜集整合的跨学科启蒙
种植前,科学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发挥关键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植物学知识探究,如依据植物分类学区分蔬菜品种,这要求学生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亲缘关系等生物学知识,同时探究植物对土壤质地、酸碱度及气候温湿度、光照时长等的适应性,关联地理学科生态环境知识。例如,在某学校农业生产劳动种植项目中,学生计划种植西红柿。在信息搜集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到西红柿的生长习性,还学会了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整理出有用的内容。比如,网络上关于西红柿种植的信息繁多,有些内容可能不准确或不适合当地的种植条件。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判断哪些信息是可靠的、可以应用到实践中的。这一过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同时,通过将所学学科知识分析相结合,学生为种植实践筑牢了科学根基,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分析在劳动准备中的融合应用。
(二)种植中:多学科支撑操作与问题解决
在移栽环节,数学知识决定植株行距、株距,保障生长空间与养分摄取,如按照一定种植密度公式计算间距;运用物理学力的原理,学生在培土时考虑土壤颗粒受力情况保证稳固,浇水依据水流速度、压力及重力作用确保水分均匀渗透且不冲倒植株。在管理阶段,持续观察植物生长变化,依据生物学植物生长规律记录叶、茎、花发育进程,如识别叶片颜色、形态变化反映的生长状况;遇到病虫害,向家长及菜农请教防治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农药合理使用剂量、成分及生物防治中利用害虫天敌、植物抗虫性等原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科学思维能力。如某校学生在黄瓜种植中,发现蚜虫虫害,通过学习化学防治知识,配制安全浓度的吡虫啉溶液喷洒,同时引入瓢虫等天敌昆虫,成功控制虫害,此过程融合数学、生物、化学知识解决种植实际问题。
(三)收获后:成果转化与多学科拓展深化
收获后,多学科深度融合赋予劳动成果新价值。收获后,多学科深度融合赋予劳动成果新的价值。在美术创作方面,学生以蔬果为素材进行造型设计、印画创作。例如,用南瓜雕刻造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南瓜雕刻成各种有趣的形状,如动物、卡通人物等。例如:学校种植观赏葫芦主要以绘本故事、讲述葫芦文化、葫芦手工、葫芦作品展示等依据特长准备从而升华劳动教育。种植豆子以豆子朋友记中(豆子的生长史、豆子的发展史、豆子的营养价值、豆子的种类),豆子种植记(气温检测、开垦田地、豆种选择与认识、豆子培养)豆子观察记(豆子发芽、长出豆苗、结出豆花、长出新豆、豆子对比)豆子推广记(豆子画像、豆子绘本、豆子商标)豆子变身记(发豆芽、炒豆子、做豆浆、做豆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审美感知。这种创作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热爱。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作活动—《植物的自述》广告文案撰写。以番茄为例,学生笔下的它是这样的:“我是一颗饱含维生素 C 的番茄,在阳光的轻抚和雨露的润泽中茁壮成长,满心期待着为您的餐桌注入美味与健康 。”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巧妙地将种植经历融入语文创作,让学生在文字中抒发对植物的独特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它涵盖多种主题、任务模式和研究方法,这种丰富性并非人为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学生在深入探索实践活动主题时,不断产生的新认知与新发现。就像在之前的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成功制作出西红柿酱,这一成果激发了其他同学的热情。他们在家长的经验指导下,勇敢尝试,独立完成了西红柿干的制作与晾晒,在实践中掌握了方法和技巧。这充分表明,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广泛,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是其宝贵的资源,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舞台,又助力学生发展自身特长。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同学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开启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之旅。以六年级《米饭 淀粉和碘酒》课题为切入点,探究西红柿中是否含有淀粉。从形式上看,这显然是典型的科学活动内容,但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紧密呼应。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变化相关内容的一次全面检验,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同时了解物质的营养价值,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求知,在探索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2] 刘艺慧 . 多元融合;学校劳动教育新视角 [J]. 江苏教育,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