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嘉敏
兰州市左家湾学校
一、引言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语言形式、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探寻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故事导入,引发好奇
在文言文教学初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授《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教师可以先讲述魏晋时期一些名士的有趣故事,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产生兴趣,进而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
(二)多媒体辅助,直观呈现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将文言文所描绘的场景、人物形象等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三峡》时,教师可以播放三峡壮丽景色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峡的雄伟险峻和清幽秀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对三峡景色的描写,同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三、加强诵读训练
(一)范读引领,把握节奏
教师富有感情的范读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诵读榜样。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节奏、语调、语速等,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美。例如,在范读《出师表》时,教师要读出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以及出师北伐的坚定决心,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模仿诵读。
(二)多种形式诵读,加深理解
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通过模仿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文的语感,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四、优化字词教学
(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字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单纯地死记硬背字词解释往往效果不佳。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字词的含义。例如,在《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绝境”一词在现代文中意为“没有出路的境地”,但在文中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是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通过语境分析,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字词含义,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将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例如,对于“之”字的用法,可以总结出“之”作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等几种常见用法,并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练习举一反三,加深对“之”字用法的理解。同时,对于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也进行分类归纳,
便于学生记忆。
五、引入文化背景
(一)了解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每一篇文言文都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范仲淹被贬谪的经历以及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让学生明白范仲淹写作此文并非单纯为了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豁达胸怀。
(二)探究文化习俗,增强文化底蕴
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习俗知识,如礼仪、服饰、节日等。探究这些文化习俗,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介绍古代宴会上的座位安排礼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通过了解这种座位安排体现出的人物地位和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上紧张的气氛和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古代文化习俗的了解。
六、开展互动探究
(一)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文言文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时,教师可以提出“在当今社会,‘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鼓励质疑,引导探究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本等方式自主探究解决。例如,学生在学习《马说》时,可能会提出“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对千里马和伯乐的描述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七、结语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采用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诵读训练、优化字词教学、引入文化背景、开展互动探究等有效策略,能够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使文言文教学更加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余映潮 .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