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陈玉金
四川省泸州市田家炳中学 646000
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应用性兼具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实践意识,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发展转变。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实际问题或数学主题,主动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并进行探究,从而在自主与合作中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单一的讲授模式,倡导“做中学”“学中思”,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 [1]。在数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往往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还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促进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融合。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它是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促进他们从“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在数学学科中,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显著作用,高中数学往往抽象性强、逻辑性高,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资料查阅中,能够逐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数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巩固了知识,还体验到思考的乐趣,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一)明确研究主题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明确研究主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只有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有清晰的目标,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探讨,然而如果主题过于宽泛,学生很容易陷入无序的探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既具有探究价值又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主题的聚焦,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从而真正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提升思维的深度[3]。以“平面向量的概念”为例,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时,可以将主题设定为“向量在描述几何问题中的作用”。通过这一主题,学生的研究方向得到有效聚焦:他们可以回顾向量的定义、基本运算及几何意义;教师可以围绕如何用向量简化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中的性质证明进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尝试用向量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或通过向量运算求解几何中的角度,这样的主题既不脱离教材核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向量的实用性,通过明确主题,学生不仅掌握了向量的基本概念,还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提升。
(二)注重问题导向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注重问题导向,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在问题中学习”,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逐步掌握知识,若课堂缺乏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往往容易停留在被动接受层面,而难以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问题导向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情境,使他们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尤其在数学学科中,问题导向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以“平面向量的运算”为例,教师在组织研究性学习时,可以提出“如何利用向量运算简化几何证明”这一核心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向量加法在平行四边形中的作用”“如何用向量数量积解决角度计算问题”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尝试运算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几何问题的求解中,例如学生在研究三角形中某些定理时,会发现通过向量加法,比传统几何方法更简洁高效,这样的问题导向既凸显了运算的应用价值,又促使学生深化对向量运算规律的理解,从而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转变。
(三)创设真实情境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策略,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而真实情境的引入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真实情境,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到数学并不仅仅存在于课本和试卷中,而是广泛服务于现实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从而有更强的方向感,尤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真实情境的设定能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以“平面向量的应用”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实情境:“如何利用向量方法设计并分析运动轨迹”,具体来说,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假设一艘船要从河的一岸开到对岸,而河水有一定的流速,如何利用向量方法确定船的实际航向?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需要将船速、流速等抽象量转化为向量,运用向量加法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计算,这不仅贴近生活,还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向量在物理和工程问题中的作用。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通过明确研究主题、注重问题导向、创设真实情境等策略,学生能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品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阚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5(9).
[2] 晁元博 .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实践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 2024(35).
[3] 马晓慧 .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路径 [J]. 甘肃教育 ,2023(17):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