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苗蓉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英语教学作为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需要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深度契合。在跨境合作和外资企业就业这类职业场景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发展的上限,作为跨文化交际核心构成的文化传递能力,常常为传统英语教学所忽略。现行高职英语教材缺少中国文化素材、教学方法缺少文化渗透设计等问题,使学生面对文化隔阂进行实际沟通,很难做到有效地跨文化协作。通过在英语教学各环节融入中国文化,可以弥补教学在文化维度上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场景下把握文化适配交流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素养。
一、挖掘文化典故融入词汇教学的情境化策略
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需主动探寻词汇背后的文化渊源,并通过对文化典故的深入挖掘来把词汇放置到一个生动而又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去。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主动梳理词汇和文化典故之间的内在关联,精心制作文化情境框架并引导学生体会词汇所负载的文化意蕴以深化词汇理解和记忆[1]。
例如,在教授“dragon”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去思考西方文化中的龙形象与东方文化中的龙形象之间的区别。然后,挖掘龙在东方文化中包含的吉祥如意,高贵等含义,叙述了诸如“叶公好龙”之类的经典典故。教师可以做一些精致的 PPT 来展示传统绘画和雕塑中有关龙的画面,放一些传统音乐来蕴含龙的元素,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在典故的解释中,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了叶公对真龙的热爱和看到真龙后的恐慌心情,使学生犹如置身故事中。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们用英语重述这一典故,并鼓励学生们使用新学过的单词及表达方式。此后,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词汇拓展活动:请学生搜集其他和龙有关的英语词汇 :“dragon boat”(龙舟)和“dragon dance”(舞龙),在教室里分享它们背后的文化故事。教师还可以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以“我心之龙者也”为题目,用英语写一篇短文,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词汇,加深对东方龙文化的理解。通过这种情境化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dragon”一词,而且可以深刻地理解这一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基于传统节日设计英语口语实践任务模式
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依托传统节日这一文化载体对英语口语的实践任务进行巧妙的设计。教师要深入分析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及内涵,并把这些文化特色转化成富有吸引力及挑战性的口语练习任务,督促学生积极用英语来表达传统节日中的有关内容,以促进口语表达能力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2]。
以春节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些任务,请学生搜集有关春节传统习俗,美食和传说的信息。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播放舞龙舞狮、燃放鞭炮、贴春联等等精彩绝伦的春节喜庆活动录像来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兴趣。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英语对录像中所见春节元素进行描述,并鼓励学生分享所搜集的信息。其次,教师设计了“春节文化宣传大使”口语练习任务,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春节英语宣传海报,并且在海报中用英语对春节时间,重要风俗,象征意义等作了简单的介绍。做完之后,各组派代表用英语给全班介绍本组海报宣传春节文化。介绍时,别组学生可提出问题并互动。教师旁敲侧击地进行引导与矫正,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准确流利。最后由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和评价,使学生相互学习和参考,共同进步。通过这一口语实践任务可以使学生在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深刻认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开发地方非遗主题英语写作专项训练模块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需主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鉴于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教师要积极研发专门的写作训练模块,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地方多语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和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任务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加深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
以剪纸艺术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剪纸文化设计系列英语写作专项训练。训练前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剪纸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方面的有关材料,让学生运用英语整理归纳形成写作的初步材料。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剪纸艺术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剪纸艺术:沟通世界文化的桥梁”的英文短文,说明剪纸是怎样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的。教师可以在编写时提供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所需的语言支持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评作品,以同伴反馈的方式促进写作质量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邀请当地的剪纸艺术家在线上或线下进行讲座,让学生直接体验剪纸艺术的吸引力,并且鼓励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感受融入到英语写作当中去,写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
四、组织中外文学互译促进文化意象转换实践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象转换能力,并借助中外文学互译的实践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意象表达的差异。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需要仔细筛选中外文学作品的片段,并设计相应的互译任务,以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深刻体验到文化意象的细微变化[3]。
以中国古典诗词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互译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李白《静夜思》和华兹华斯《水仙》为互译素材。在明确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两首诗的核心意象“明月”和“水仙”进行分析,探究其在中国和英国文化当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随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尝试将《静夜思》翻译成英文,同时将《水仙》翻译成中文,要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境与情感,同时注意文化意象的准确转换。比如,在翻译“床前明月光”这个词时,学生需要考虑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明月”所包含的思乡之情;当你翻译“我一个人游荡着,就象一片云彩”这句话时,你需要深刻理解“云”在英国文化背景下所带来的自由和飘渺的感觉。互译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和讨论作品,并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利弊分析,探究文化意象转换过程中的困难和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意象的转换,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比较和分析中英文诗歌中的其他常见意象,例如“柳”与“willow”、“梅”与“plum blossom”等,这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结语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语境中,高职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任务。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中国文化,既是教学创新中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顺应时代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通过实施各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不同文化语境之间的沟通,并为学生跨境合作,外资企业就业以及其他职业场景之间的有效跨文化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书瀛 .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J]. 海外英语 ,2025,(13):229-231.
[2]葛钰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37(03):76-80.
[3] 肖蕾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探究 [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4,(02):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