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陕北大秧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模式与案例分析
王东红
陕西省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 716000
引言
随着国家“文化强国”与“旅游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陕北大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记忆与群众审美情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实现其从单一文化表演向综合文旅产品的转型,既是传统艺术保护传承的现实需求,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升级的时代课题。本文聚焦陕北大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市场现状,探索其创新发展策略与实践路径,力求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有效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陕北大秧歌的文化价值与发展现状
陕北大秧歌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它起源于黄土高原的农耕文明,融合了劳动节奏、祭祀仪式与民间叙事,表现形式多样,既有载歌载舞的群体表演,也有独舞、双人舞等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其节奏鲜明、动作夸张、服饰艳丽、气势磅礴,是陕北民众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折射出黄土文化粗犷、奔放、乐观的精神内核。在当代发展中,陕北大秧歌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表演空间不断萎缩,观众群体结构发生变化,年轻一代对其接受度下降;另一方面,部分传承人年龄老化,表演队伍青黄不接,缺乏系统培训机制。
二、文旅融合为陕北大秧歌带来的新机遇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陕北大秧歌注入了新动力。文旅融合不仅强调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追求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与情感共鸣。这种转变为传统民间艺术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一方面,旅游作为载体,扩大了陕北大秧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使其从地域性演出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游客;另一方面,文化作为核心价值,增强了旅游产品的文化深度与精神吸引力,使大秧歌在旅游活动中不再只是表演节目,而成为构建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的关键内容。在文旅融合推动下,陕北大秧歌在演出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方面逐步向现代化转变。内容方面,通过引入地方故事、红色文化、节庆习俗等元素,使表演更具情境感与叙事性。
三、陕北大秧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尽管文旅融合为陕北大秧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瓶颈。首先,地域性限制仍较突出。大部分大秧歌表演依附于特定地域的传统节庆与村落聚会,缺乏固定演出场所与常态化演出机制,使其发展受到地域与时空的双重限制。其次,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很多表演内容仍停留在传统套路,缺乏故事性、情境化与互动性,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体验与沉浸感的需求;同时,表演人员多为非专业队伍,缺乏舞台艺术训练与市场意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再次,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不够系统。尽管部分地区出台了非遗扶持政策和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但资金投入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针对大秧歌这一具体艺术门类的专项支持。
四、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模式建构
为实现陕北大秧歌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构建以“文化本体 + 旅游场景 + 数字技术 + 人才支撑”为核心的系统性实践模式,在坚守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先,在文化本体层面,不仅要保护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与演出内容,更应通过非遗认知教育、田野调研与档案整理,形成可传承的知识体系,使大秧歌的历史源流、技艺程式和文化意涵得到系统阐释,从而避免其被“娱乐化消解”,真正实现文化基因的延续。其次,在旅游场景层面,应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将陕北大秧歌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研学旅游深度耦合,打造多元化的文化空间。例如,在景区或乡村节点设置常态化表演剧场、沉浸式互动体验区及民俗文化街区,不仅满足游客的观看需求,更强化“参与—体验—理解”的多层次文化互动,提升游客对大秧歌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记忆。再次,在数字技术层面,应加快 AR、VR、虚拟现实和多媒体舞台艺术的深度应用,不仅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融合,还可通过虚拟直播、数字文创产品和沉浸式影像再现,打破时空局限,形成“数字遗产”的全新传播路径,使大秧歌在年轻群体与全球化语境中获得更大关注与认可。最后,在人才支撑层面,应建立“学者—艺人—文旅运营者—数字技术团队”的复合型人才梯队,既要培养具备学理素养的研究型人才来梳理大秧歌的学术价值,又要培育兼具表演技能与跨界能力的传承人,同时引入文旅策划与数字艺术人才,共同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传承创新机制。
通过以上四个层面的联动,陕北大秧歌不仅能够在形式上传承,更能在内涵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从“活态保护”到“创造性转化”的跃升,成为推动区域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五、推动陕北大秧歌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与发展思路
要实现陕北大秧歌的创新发展,需从政策设计、机制建设与多元协同等多方面着手。首先,加大政策支持与专项投入。政府应设立非遗与文旅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大秧歌在创作演出、平台建设、数字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项目,激发基层文化活力。其次,完善法规制度与监督机制,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管理相衔接,保障艺术创作自由与文化权益平衡。再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形成“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社会参与”的多元发展格局。
结论
陕北大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其融入现代旅游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文通过梳理其文化价值、分析其发展问题,并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提出了实践模式建构与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结合市场需求与技术手段,才能真正推动陕北大秧歌走出地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需求,探索多元文化交流机制,推动陕北大秧歌在国际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传播路径,为非遗文化走向现代、走向全球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彩霞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北大秧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J]. 西部文艺 , 2022(12): 113-116.
[2] 贺志海 . 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路径分析[J]. 旅游纵览 ( 下半月 ), 2023(03): 49-52.
[3] 李鹏 . 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陕北大秧歌为例 [J]. 当代旅游 , 2021(17): 98-100.
[4] 绥德县文化馆.“非遗陈列馆中陕北秧歌公共传播模式实践”.非遗传播研究 , 2022.
[5] 榆林旅投科技 . “‘陕北榆林过大年’平台驱动文旅消费互动机制分析”. 旅游科技, 2025.
[6] 张华 . “乡村文旅融合中陕北民俗艺术展示路径浅析”. 农村文化发展 , 2024.
[7]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非遗身份与现代传播机制研究—以陕北秧歌为例”. 当代文化遗产, 2023.
[8] 贺智利. “非遗从‘活’到‘火’的区域实践:榆林案例”.文化生态与振兴 , 2021.
课题:陕西非遗延安大秧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