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和Scaffolding的英语教学探究
管小繁
上海海关学院 海关外语系 上海 201204
摘要:本次教学活动围绕“High-Quality Development(高质量发展)”主题,采用项目式学习(PBL)和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相结合的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概念、英文表达及翻译策略,同时培养其正确的时代观和发展观。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项目式学习(PBL);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一、引言
《理解当代中国读写教程》第三单元的主题是High-Quality Development(高质量发展)。单元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新发展理念的概念、构成和实施,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在知识能力上,帮助学生掌握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词汇和术语的英文表达,以及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段的翻译策略;在思政素质上,引导学生分析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关系,新发展理念的实施和成效,培养学生正确的时代观和发展观。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任务中兼顾培养学生查阅检索文献、整合运用资料、开展学术写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和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项目式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是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设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展开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最后以项目成果体现学习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即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蕴含真实问题的学习项目,促使学生体验教学情境,积累教学经验,自主规划项目实施方案,产出项目成果。在PBL中,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资源整合来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是建构主义教学的著名理论之一,由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大卫·伍德(David Wood)等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从字面上分析,“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习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来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支持和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搭建“支架”,逐步帮助学生完成超出其当前能力的任务。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逐渐撤去支架,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的逐步构建和技能的渐进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又能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支持,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这两种方法的应用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实施
学生分成 5个 5-6人的学习小组, 独立自主完成“课前预习”“课文理解”“全球视角”“语言练习”板块,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完成“思辨阅读”和“讲好中国故事”板块。具体教学中,教师摒弃传统的逐段讲授的方式,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汇报展示,以及师生点评互动的方法组织微观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由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供的多元视角、信息差、知识差,从而形成互动的、思辨的、多元能力和知识内容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
每个小组负责“新发展理念”的一个方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每个小组会提前拿到一张问题单,上面列出了各小组需要查找解决的问题和重点词汇句型,学生根据提纲进行学习,期间教师进行巡逻和指导。该学习阶段旨在锻炼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整合等研究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主学习完成后,是各小组的展示环节,要求各组针对自己负责的内容制作PPT并进行展示,这么做的目的是检查小组的学习情况,并给学生提供输出和分享的机会,学生在准备展示的过程强化了学习效果,在展示的过程中也可以意识到之前忽略的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因为在展示结束后,还有提问环节,学生需要进行回答。该阶段重点关注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各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引导各组学生进行点评和分析,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取长补短,促进思辨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环节的最后一节是课后练习的分析和巩固,通过语言操练,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并引导学生进行“中国智慧”的学习,积累与新发展理念相关、 体现中国智慧的古代格言警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提高其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三、教学反馈和反思
从课堂效果和作业情况来看,学生的反馈是积极正面的,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积极性,给了他们更多的创造分享的机会,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诉求,也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现力。学习小组提供的多元视角、信息差、知识差形成了互动的、思辨的、多元能力和知识内容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
本单元的教学材料节选自习近平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文章全面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构成、实施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由于文章讨论的主题较为深刻,涵盖了许多社会热点和时政词汇,长难句较多,篇章结构复杂,常规的教师主讲的教学设计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预见学生的接受度较低。因而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采用项目式学习和支架式教学法,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展示活动,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新发展理念,树立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该单元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既定的语言和思政教学目标。
由于课时有限,对于“新发展理念”的讨论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展示略显单薄,实际案例的支撑不足,如果课时充足,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新发展理念”实践的视频材料,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和分析,教学效果会进一步凸显。条件允许的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研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发展理念”,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厉彦花,解华,段梅青,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22(3): 12-15.
2.孙有中,《理解当代中国读写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3.温彭年, 贾国英.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4.袁苑.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10):31-34.
5.朱玲.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 2016(S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