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索和路径研究

作者

潘黔龙

沈阳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1.1 理论来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中关于生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智慧结晶 , 在国内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发展 , 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四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其思想的理论基石,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这一点在多位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中关于生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4)西方的生态文明理论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国内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1.2 形成背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是多维度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底蕴 , 又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现实问题的紧迫需求 , 以及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要求。

从第一个维度来看,也就是历史的维度,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如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1] 和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倡导。

从第二个维度来看,也就是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促使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即在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也要求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担当。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实践探索

2.1 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共建地球生态家

(1)践行环境公正理念 , 引领全球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根本出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在积极倡导环境公正,在国际舞台上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同时,不仅在国内推动绿色发展。环境公正涉及生态保护,也涉及公平分配资源、保障环境权益等方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也是对世界各国提出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发展倡议,在推动国内绿色转型的同时,也致力于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将环境公正理念具体化。中国通过参与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多边环境协议和国际合作,与各国加强了环境政策对话和技术交流。这种国际环境治理的新模式,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在增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话语权的同时,也提供了中国方案,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的全球实践,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树立了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引领着全球共同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2)克服治理分歧 , 携手筑就绿色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指出,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各国需要超越治理分歧,携手应对生态环境问题。这就需要全球生态治理新模式的形成,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生态治理的分歧,各国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找到有效的克服办法。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必要路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倡议。发展阶段差异带来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多边对话机制,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进步的新路径。国际社会应共同推广和实施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探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共同建立绿色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是构建绿色家园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保护和修复。通过国际合作,加大应对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力度,可以有效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克服治理分歧,携手筑就绿色家园,不仅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各国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2]

(3)环绕‘一带一路 ' 绿色愿景, 开辟经济生态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经济合作的平台。依靠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合作框架,实现“一带一路”的绿色愿景,为推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协同进步作出贡献。“一带一路”绿色愿景重点在环保低碳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这包括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优化能源结构,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上加强跨国生态环保合作。[3] 为鼓励绿色投资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支持绿色金融体系方面有所建树。发展绿色金融既能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为生态友好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的进行,促进绿色发展经验与技术的分享与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形成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有正面效应的促进作用。为开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新路而进行的努力使‘一带一路’绿色愿景得以逐步实施;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正通过此路径的开拓,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上取得双丰收。

2.2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共建美丽家园(1)国家层面实践 :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它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指导工作。在此框架指导下,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深化。在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原则已体现在国家政策上。2018 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详细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内的六大原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这些原则对生态环保工作的大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制定相关政策打下了基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的“四梁八柱”改革任务,在2015 年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改革为完善和有效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国家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推进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推广,推动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已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就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在谈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就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倡议,强调这既是中国的责任,更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这一政策推动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了国际合作。

(2)地方层面实践 : 因地制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各地区积极探索,结合各自实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具体实践为指导,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这些做法既反映了各地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也从局部层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成果。 福建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在习近平总书记任职期间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倡议,并推动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仅提升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浙江省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浙江省深入实施了这一理念,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实践不仅改善了浙江的自然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工作期间于福州时,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的是“城市生态建设”这一理念,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城市生态建设”的实践,使福州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绿色发展,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的实践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在那里,他推动了农村生态循环经济的建设,如沼气池的建设和淤地坝的造建,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3)国际合作 : 开放包容, 共创地球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核心,既促进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又推动了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中国对外生态合作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意义,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如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展示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负责任态度,也进一步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同时,中国倡导建立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在国际舞台上公平、公正、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张,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的。比如,中国提出并推动建立了有助于加强生态环保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得到了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支持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把践行生态文明同国际发展潮流紧密结合起来。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的中国,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比如,我国与沿线国家通过开展“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工程,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共赢发展。加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参与,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论述。此次国际合作交流,扩大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全球影响力,为今后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更加美好的前景奠定了基础。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实践路径探析

3.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坚守资源保卫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提出要通过教育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并加强资源保护 , 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 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设置相关课程以加深学生对生态环保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组织校园绿化、节能减排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二 ,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媒体传播和公益活动广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第三 , 政府应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来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从而加大惩治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用以保障生态环境不遭破坏。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推动资源的持续可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 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3.2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

在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导致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并发展绿色生产力变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第一 , 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改进传统生产工艺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并提升产业的绿色竞争力。第二 , 积极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并能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 , 建立并完善绿色科技发展的激励机制,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质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3.3 完善法治管理机制 , 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必须保证法律法规的严密性与执行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第一 , 修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可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支撑坚固。第二 , 加大执法力度并严格环境执法是至关重要的,对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确保环境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第三 , 通过法律条文体现生态保护的要求,如将生态补偿机制法律化,确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法治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四 , 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还依赖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通过强化环境公益诉讼、鼓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活动来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这不只增强了法律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也促进了社会各界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四.参考文献

[1] 王健 , 汪娇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价值旨趣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3, 24 (01):1-6. DOI: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1.

[2] 庄贵阳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世界意义 [J]. 当代世界 , 2024, (02): 12-17.

[3] 李雪姣 , 高超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逻辑体系的三维向度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37 (02): 15-22. 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23.1762.

1. 作者简介:潘黔龙(1997—)浙江东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