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专业“ 慢就业” 现象的成因及提升策略研究
任海燕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 河北 沧州 062150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专业“ 慢就业” 现象的成因
(一)专业匹配度与市场需求脱节
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更侧重于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缺乏实践性,脱离行业发展趋势,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市场需求。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术培养,但在艺术教育方面仍存在课程过时、项目空洞、校企合作不密切等问题,阻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目前教育行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备教学能力、美术或音乐特长、信息化教育技能等多种素质。但是,部分高职学生只能掌握一种技能,在求职时就会处于劣势。艺术类岗位资源较少且就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青睐本科学历及以上或是有从业经历的人才,压缩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学生缺乏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不能按照行业动向适时调整个性化技能结构和学习目标,在择业时犹豫不决且拖沓。专业课程安排缺乏市场导向,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岗位要求,造成了供求不协调,拖慢了毕业生的就业速度。
(二)职业认同感不足导致就业意愿偏低
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长期在学习中易抱有理想化的职业期待,对现实中的工作环境缺乏正确认知,产生职业落差感,影响就业的积极性。艺术教育对于社会公众来讲,对其职业的形象界定较模糊,而社会上对于高职教育和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使一些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信心,对就业缺乏行动力。很多学生把就业看作是迫不得已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回避就业的心理,他们愿意等一等,希望得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不愿意从最底层做起。家庭背景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态度,有些家长对艺术专业就业前景抱有悲观看法,容易传递消极信息,致使学生就业意志不坚定,在校园里,就业指导服务资源分配不足,职业规划教育开始得比较晚,参与度也不高,学生缺少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清晰认识和行动策略,陷入“等待机会”的被动局面。自我定位不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就业动机,学生毕业后就会处于观望状态,于是就形成了“慢就业”局面。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制约就业转化效率
目前整个就业形势复杂化,高质量岗位数量增长有限,但每年求职人数在持续增加,这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艺术教育专业属于冷门专业,受岗位总量与集中度限制,该专业毕业生想要迅速找到合适的岗位并不容易。部分地方教育机构岗位设置过于紧凑,且对招收人员的学历要求高,导致招聘渠道狭窄。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也逐渐市场化、专业化,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提升,并且对适合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也有要求,增加了高职生刚进入社会即被排斥的风险。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专业“ 慢就业” 现象解决策略
(一)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技能
高职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常态化。课程设计中增添真实项目驱动的任务,安排学生参与校内外艺术演出、教学实训、社区艺术服务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教学组织、艺术创作、技术融合等技能。各专业要配备专门的实训教室和器材,帮助学生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数字美术教学、幼儿音乐启蒙等多元技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项目工作法、小组协作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协作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 学院要定时举办“技能周”“教学成果展”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展现专业能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提升学生的自我要求水平以及自我塑造能力。在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时,加大实践技能所占的比例,增加诸如作品集创建、课堂模拟教学、教育情境创编等内容,提升教学进程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学校内部要创建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多维指导体系,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助力学生的技能成长和职业胜任力稳步提升。
(二)访企拓岗,建立实习单位库
针对当前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窄、岗位适配率不高等问题,院系需要系统性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构建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合作网络。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就业导师要定期走访本地及周边城市的文化公司、幼儿园、艺术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了解各行业最新岗位需求、任职标准等,建立校企合作备忘录,落实长期实习、就业推荐对接机制。在走访中精准匹配不同专业岗位资源,并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构建以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地区的“就业联合体”,实现动态实习单位信息库更新。要推动双导师建设,邀请企业艺术教师、教育骨干担任学生实习导师,提高岗位指导的专业性与指向性。在处理实习事务时,学院务必制订统一的实习准则,细化分解实习内容、时长以及评价手段,实现闭环管理,避免实习走过场。建立校内“岗位信息流动墙”,依靠班级群、微信公众号、就业公告栏等手段及时发布招聘单位的需求资讯,实现岗位推介常态化,增加校企联络来提早落实就业,让学生毕业前就能获得工作经历并收获岗位认可,加强他们的就业信心。
(三)强化服务引导,激发就业主动意识
要提升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效率,应创建全链条、一站式就业引导与服务体系,贯穿“入学—在校—毕业”全过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展专业介绍课,由资深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做岗位认知讲解,让学生弄清楚专业方向和就业路径;中期要围绕职业认知、能力培养和目标设定,举办职业规划大赛、“我的第一份工作”演讲、行业人才访谈录等活动,助力学生形成阶段性目标和明确的成长路径;在临近毕业时,学院应创建“学生就业领航工作坊”,设立岗位匹配指导区、简历定制修改区、模拟面试训练区、职业心理辅导区等功能分区,由专人全程跟踪并开展个性化辅导。 辅导员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定时发优质岗位信息,建立“团团帮就业”联络机制,重点帮助家庭困难生、连续未投简历生等,课程里加进就业指导课,《职业发展与就业能力》《面向艺术教育的职场沟通》《高校毕业生职场法律实务》等,增加学生的就业知识储备和行动力,结合政策讲解、能力提升、个性帮扶,促使学生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规划。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专业“慢就业”现象,既暴露出学生自身素质与职业准备的欠缺,又体现出当前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状况。要解这一难题,需从课程改革、就业指导、资源整合等方面出发,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院校应当积极顺应行业发展趋向,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实际就业能力,为毕业生步入职场、发挥专业价值给予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尚明强 , 刘毅涛 , 赵雪梅 , 等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J]. 上海轻工业 , 2024, (06): 161- 163.
[2] 黄欣.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J]. 上海服饰, 2024,(10): 177- 179.
[3] 顾斌 . 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路径探析 [J]. 中国就业 ,2024, (10): 103- 105.
[4] 高培培.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索 [J]. 职业教育 , 2024, 23 (22): 34- 37.
作者简介: 任海燕(1990- 7),女,汉族,秦皇岛,硕士研究生,讲师,计算机方向
课题项目:市科协科技创新调研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专业“ 慢就业” 现象的成因及提升策略研究 - 以幼专为例CZKX 202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