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李陈祥

湖北大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门市 448000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水利水电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混凝土结构作为其主要承载体系,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行。然而,在高应力、大体积、复杂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极易发生开裂问题,已成为制约工程稳定性与使用寿命的技术难题之一。如何有效控制裂缝的发生与发展,是工程界长期关注的重点方向。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材料因素

材料性能直接决定混凝土的变形特性与开裂敏感性。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常使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这类水泥水化放热高,尤其在浇筑厚度超过 1.5m 时,内部温升可达 60% 以上,极易导致温度应力裂缝。同时,如果骨料级配不合理,例如细骨料过多或粗骨料粒径偏大,会引起界面过渡区应力集中 [1]。此外,水胶比对混凝土的干缩有显著影响,若控制不当(例如水胶比 >0.5 ),易导致收缩裂缝。部分工程为提升施工便捷性,过度使用早强剂、速凝剂,也会加速水化过程,引发早期裂缝。

(二)设计与施工因素

结构设计阶段若未充分考虑温度变形与收缩应力,极易引发裂缝[2]。例如,在大坝廊道、厂房主梁等刚度突变区域,因应力不协调形成裂缝集中带。配筋方面,若未严格依据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执行,如梁板类构件配筋率低于 0.2% ,无法有效约束混凝土收缩和温差变形。施工环节问题同样关键。模板拆除时间控制不当,特别是在强度不足前过早拆模,常导致边角开裂。浇筑工艺不连续也是隐患之一,如在高温季节长时间间歇浇筑,会在施工缝处产生温差梯度裂缝。此外,振捣不足或过度振捣会造成混凝土离析,影响密实度与强度均匀性,为裂缝埋下隐患。

(三)环境因素

环境作用下的温度变化与水分损失是裂缝形成的重要外因。在高原或寒冷地区,如气温昼夜差异大于 15°C ,混凝土表层因收缩与内部胀热不一致而开裂。干燥气候下风速大于 3m/s 时,表面蒸发速率超过1.0kg/m2⋅h ,极易形成塑性收缩裂缝。冻融循环也是影响裂缝演化的重要因素。若混凝土抗冻等级未达 F200,数年内可能因内水冻结膨胀而形成微裂缝并逐步扩展。地基沉降引起的结构位移同样不可忽视,尤其在堆石坝与重力坝过渡部位,应力集中易引发贯穿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分析

(一)前期控制技术

在裂缝控制的全过程中,前期技术措施具有决定性作用。材料选择是裂缝预控的基础,应优先使用低水化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P.SB)或中热硅酸盐水泥,并掺加粉煤灰(推荐掺量 15%~25% )、硅灰( ⩽10% )及矿粉等活性掺合料,既可改善水化热过程,又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密实度与后期强度。此外,适当使用微膨胀剂(如 UEA 型膨胀剂)可抵消部分收缩应力,减轻早期裂缝风险。

设计阶段需对结构受力状态、约束条件和温度变形进行充分分析。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应控制单块体积不大于 800m³,并设置合理的 后浇带、变形缝与滑模缝,变形缝间距宜控制在 25 ~ 40m 之间。在刚 度变化明显或交接过渡部位,应加强构造配筋,采用双向钢筋网片、斜 向配筋布置等形式,钢筋间距不大于 150mm,直径不小于 φ12,以提 高抗裂能力。此外,边界区域可设置锚固钢筋带,以增强混凝土边缘约 束力。

(二)施工过程控制技术

施工阶段是裂缝实际形成的关键环节,应采用规范化、精细化的工艺控制手段。混凝土浇筑宜在气温较低时段进行,如夏季采用夜间浇筑方式,入模温度不应超过 25°C 。大体积混凝土应分层、分块施工,层厚不大于 0.8m ,浇筑间隔时间严格控制,确保上下层之间良好结合,避免冷缝和热裂缝的发生。振捣工艺需严控频率与时间,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控制振点间距约 30cm ,每点振捣 15~30 秒,防止混凝土离析或

蜂窝麻面。

养护方面,应采取持续、均匀的湿润覆盖措施,并维持养护时间不少于 14 天。在高温或干燥环境中,可采用双层覆盖方式(麻袋 + 保温被)结合自动喷淋系统,有效抑制塑性收缩裂缝 [3]。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提前设计内部冷却管路系统,采用循环冷水控制水泥水化热,冷却水温宜控制在 12°C~15°C ,降温速率不大于 5‰ 同时,保温层应逐步揭除,以避免表层温差骤变产生裂缝。

(三)后期监测与管理技术

在工程运行和结构早期使用阶段,应持续开展裂缝监测与预警管理。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普遍引入嵌入式光纤传感系统、无线温度与应变监测节点等手段,可实现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应力场的实时监控,监测精度达到 ±0.1C 和 ±5με 。这些监测数据可与仿真软件联动,实现裂缝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报警。

设计施工阶段引入 BIM 技术与有限元建模,可提前模拟复杂结构下的温度应力分布和收缩变形过程,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后期运营中,可利用无人机搭载 AI 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裂缝图像巡检,识别宽度大于 0.2mm 的表面裂缝,并自动生成缺陷定位报告,提高检测效率与管理效率。此外,针对隐蔽区域,可采用声发射监测、超声波探测等非破损技术进行内部微裂缝识别,建立健康档案系统,便于长期维护和病害趋势跟踪。

三、裂缝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一)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在某大型水电厂房施工中,采用后浇带结合埋设冷却管的温控技术,将混凝土内部最大温差控制在 18°C 以内,早期未发现贯穿性裂缝。混凝土采用低水化热水泥,粉煤灰掺量为 20% ,裂缝控制效果显著。另一大型水电工程中,采用高性能低热混凝土,并内掺微膨胀剂与抗裂纤维,同时结合红外成像监测与温控系统,实现施工各阶段温度梯度稳定,施工缝未出现剥离或渗水等问题。在某渠道加固工程中,为解决原有结构与加固层的结合裂缝问题,采用聚合物改性灌浆料与钢筋网复合加固法,灌浆压力控制在 0.3MPa ,有效封闭微裂缝并提升整体协同性能。

(二)技术应用效果评估

上述工程中,采用系统化的裂缝控制技术后,结构表面裂缝发生率降低约 70% ,渗漏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混凝土强度增长曲线平稳且符合设计预期。通过对比施工完成后 1 年与 3 年的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变形控制值普遍优于设计规范限值,未出现异常扩展裂缝。各部位结构耐久性表现良好,维护频率显著降低,长期运维成本下降超过 40% ,工程运行状态保持稳定可靠。

(三)经验总结与存在问题

当前控制技术综合性强,适用于大多数水工结构,但在复杂边界条件下,裂缝预测精度仍有限。部分智能化技术如BIM 建模与在线监测系统投入成本较高,普及度有待提升。此外,对于新型材料的长期性能评估尚不充分,需加强跟踪研究。

总结:

混凝土裂缝防控需贯穿水利水电工程全周期,前期应从材料与结构设计入手,控制内在缺陷源;施工阶段需严格工艺与养护,防止早期裂缝产生;后期则借助智能监测技术,实现动态感知与风险预警。综合控制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工程结构的整体安全性与耐久性,为复杂水工环境下的混凝土裂缝治理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何宁 . 高碾压混凝土坝体裂缝产生原因研究 [J]. 四川水利 ,2024,45(S2):31-34.

[2] 马一啸 .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J]. 居业 ,2024,(10):25-27.

[3] 唐艺强 .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产生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 [J].工程技术研究 ,2024,9(19):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