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主义文化对人交往方式的异化
王圆琴
湖北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日益发达,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信息的快速传递推动了消费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盛行。尽管消费主义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过进步性的作用,但是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不仅影响了大众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滋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变得功利和虚伪。
一、消费主义文化和交往异化
(一)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兴起于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社会思潮,它以对物品的占有和倡导享乐主义、炫耀性消费等为特征,是为了消费而消费的极端文化现象。如今,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消费主义文化还在不断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交往异化
交往异化分为交往和异化两部分。一是交往,从字面上的意义来定义就是交流、联系、互相来往等。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正如他所说:“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1] 二是异化,异化是指人与自身相背离,不受自身支配并且反过来统治人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交往异化则是指人的交往受异己力量的支配,是一种被动的,不是人自发自觉的行为,只是为了维持一定的关系的手段,是异化了的交往。
二、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动因
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受到经济、技术、心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是准确把握消费主义文化的本质以及消费主义文化如何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前提条件。
(一)经济动因: 经济的快速发展驱使消费主义扩张到文化领域
一定的文化总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背后也有其相应的经济动因。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处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人们依靠农耕自给自足,只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普通人根本没有多余的产品和经济能力去进行消费,他们仅仅只能考虑满足自身的需要。正如凡勃伦描述的,“只有有闲阶级才能无限制的消费财物。”[2] 工业革命后,进入了机器生产的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大规模的物品生产变为可能,经济水平也得到提高,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保障,摆脱了物质贫乏和生活困苦的境况,人们有了相当的经济能力去进行消费,也使得消费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如今,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为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方面,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消费创造了前提条件,人们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去享受发展性消费,从衣食住行的消费扩展到文化消费。另一方面,亦是资本逐利本性显现的开端。在自媒体和数字化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仅仅凭借一个微博、抖音社交账号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现实中可能不存在的“网红”,继而利用爆红的“网红”社交账号开辟出一系列的利润链。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之下,“资本的‘先天性’潜能不可避免地得以自由彰显”[3],资本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市场等进入文化消费领域,使人在眼花缭乱的文化产品中迷失自我。
(二)技术动因:大众传播媒介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一种社会思潮要进入大众的视野,脱离不了相关的中介支持,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与大众传播媒介和大数据技术密切相关。首先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助推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新闻传播功能以及宣传功能,其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众多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利用广告和传媒手段宣传文化产品,从而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例如,小红书、微博等社交账号爆火的“多巴胺”和“美拉德”穿搭,表面上是个性的穿衣搭配,背后的本质却是刻意引导这样的穿搭方向,让人们为其产品买单,这样的营销方式比比皆是。其次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趁之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仅仅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轻易的完成消费过程,甚至可以“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改善了购物体验。但是互联网大数据在优化购物体验的同时,也织就了一张密网,大数据会根据用户在虚拟世界的各种搜索记录,精准定位用户的爱好,向用户推送相关的产品和信息,这就是大数据在“监视”着大众的由来。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也诞生了全新的消费形式,即消费领袖模式。在消费领袖模式的前期,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账号所有者通过发布高质量的视频提升账号口碑和热度。在前期目的达成之后,社交账号所有者就充当起消费模范的角色,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促销或者亲身示范来带动受众消费,即俗称的“直播带货”,大众传播媒介和大数据技术的加持就为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心理动因:从众、求异、攀比等消费心理诱因
“人对物质的贪婪并不植根于人的动物性,而是植根于人的心灵和幻想。”[4] 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心理会支配其行为方式,而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特定的消费心理有关。一是从众心理驱使。消费主义文化中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其他大众人群的影响而选择盲目跟风,购买与他人相同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就会利用这种跟风消费心理,营造出人人都在消费这种产品的氛围,刺激人们去融入到这种环境,从而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要。二是求异心理的驱使。与从众心理不同,从众心理追求的是共性,求异心理则是个性的体现,通过购买独特的文化产品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时尚感亦或者是身份和地位,一些文化产品生产者主动迎合消费者寻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特性,制造出新奇的产品,这也使得时尚观念和消费理念逐渐变得扭曲化。三是攀比心理驱使。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会脱离自己实际的经济水平去攀高消费,甚至是不计后果,提前消费。在这种消极的消费心理影响下,为了凸显自己的财富或是为了“面子工程”,人们会过分攀比,去购买所谓的名牌产品,实际上只是购买了一种符号,并不是产品真正代表的价值,同时也为消费主义文化陷阱制造了机会,将攀比心理具象化为符号商品。
三、消费主义文化对人交往方式的影响
首先,在交往目的上,消费主义文化导致了交往中的重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交往是目的本身,就如马克思所描述的“交往、联合以及仍然以交往为目的的叙谈,对他们来说是充分的。”[5] 然而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交往变得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交往方式的异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交往方式通常是书信往来、人力传达,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珍贵情谊,也有“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浪漫爱情。尽管长期以来,为物质贫乏的社会现实所束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充满着人情味,是心灵的碰撞与沟通。随着科技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变得异化,由人情关系转变为商品关系,即交往方式变的商品化和货币化,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和带来的价值,更像是商品交换的形式。一方与另外一方交往时,首要考虑的是能否给自己带来价值,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交往方式,不是纯粹的交往,而是以商品关系呈现出来的脆弱的交往方式。
其次,在交往手段上,消费成为创造人际关系的手段。消费主义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过去,人们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在社交活动中关注的是品质而非品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商家们以各种伎俩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从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到线下实体店铺,人们成为了广告和产品推销的目标。这种推销策略将商品和服务纳入了社交活动的一部分,购买和消费成为了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种通过消费创造人际关系的方式往往只是表面形式的短暂连接,缺乏真正的情感和共鸣,难以长久地维系。
再次,在交往方式上,重物质交往而忽视精神交往。消费主义文化鼓励人们将物质财富和消费行为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和成功的标准,这可能导致人们过于关注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失衡的状况会愈加严重。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应用将交往划分成不同的空间。一边是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交往停留在文字内容和数字符号的传递,缺乏情感的参与和共鸣。另一边是现实世界,现实空间被大大挤占,受虚拟世界交往方式的影响,缺乏真正意义的连接纽带和互动。另一方面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消费的平台。消费主义思潮竭力宣传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的观念,营造消费带来成功的虚假氛围,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使人们过分关注消费行为自身所彰显的自我价值和带来的优越感。这就进一步导致精神交往的存在感降低,人们陷入物质消费的泥潭而无法脱离,精神世界的构建被忽视和低估。
最后,在交往关系上,消费主义文化导致了扭曲的人际交往价值观。“我们吃一种没有什么味道也并不富有营养的面包,因为这种面包投合了我们关于财富和身份的幻想。一瓶可口可乐在手,我们喝的是广告上那副少男少女畅饮的景象,是‘喝一口使你精神百倍’的标语。”[6] 消费主义文化强调物质财富和外在形象的追求,这可能导致人们对自我价值和人际关系的评价变得扭曲。人们可能会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财富和地位,忽视了内在品质和真正的情感联系。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以消费为社交圈子的导向,更倾向于以他人的经济实力来选择交往对象,将经济条件视为衡量他人是否值得交往的重要标准,这会导致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功利化,是一种扭曲的人际交往价值观。
四、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交往异化的克服路径
(一)转变价值观念,回归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给人们交往方式带来的挑战,一方面,需要转变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满足,不将消费行为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而是通过实现个人价值、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需要转变将消费行为作为衡量是否与他人交往的观念,通过考察内在品质来进行符合实际的判断,例如高尚的品德、坚韧的心灵、饱满的热情等。另一方面,与人交往要重视情感交流与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真心换真心,而不是维持以脆弱的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才能回归到健康的人际关系中。
(二)加强精神世界的构建,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下,人们更加关注物质层面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交流和精神世界的构建。消费主义文化倡导不断追求时尚潮流和更新换代,这使得人们频繁购买新商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仅仅局限于不断追逐流行趋势,跟风购买对于自己不是“刚需”的文化产品,忽视了对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的考虑。另外,消费主义文化还通过广告、媒体等渠道,向人们灌输物质享受等于幸福的观念,使人们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从而引发一些攀比消费的行为,于是日常的交往就变成财富较量。“5000 块的发卡”、“卖肾买苹果”就是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交往异化的产物。从心里层面来说,是易崩塌的精神世界所导致,这就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精神文化的交往,将一部分时间和金钱用于精神文化消费,例如读书、看电影、参加文艺活动等,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腐蚀,提高人际交往质量,进行高质量的社交。
(三)加强对算法和大数据的规范管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的交往方式异化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要克服其带来的影响不仅需要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精神交往等,也需要对算法推荐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攻关,确保网络环境的风朗气清。一是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强对算法推荐和大数据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二者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进。二是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政府和企业应该增强公众对算法和大数据的了解和参与度,让公众更加了解算法和大数据的运作机制和带来的影响。三是强化对算法和大数据技术的伦理审查。建立专门的伦理审查机制,对其进行严格的伦理审查,促进算法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确保算法和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不会对人的交往方式造成负面影响。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文化制造行业应该加强自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企业合理使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技术的监督,对于不良的技术使用行为,要及时予以曝光和纠正。
总之,要克服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交往异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加强对算法技术的规范和管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同时,也需要人们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交往观念,保持理性和警惕,避免被消费主义文化所左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2. 凡勃伦 . 有闲阶级论 : 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M]. 蔡受百 , 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11.
3. 秦在东 , 盛洁 . 当代中国文化消费主义的深度透析与纠治路径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11):98-103.
4. 弗洛姆 . 自我的追寻 [M]. 孙石 , 译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5.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8.
6. 弗洛姆 . 健全的社会 [M]. 孙恺祥 , 译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7. 蔡小菊 . 文化消费主义的三重逻辑批判及其应对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9(04):119-127.
8. 赵慧 .“劳动异化”与“交往异化”之辨 [J].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03):140-146
9. 韩喜平 . 消费主义思潮泛起的成因及引导 [J]. 人民论坛 ,2021,(04):20-23.
10. 吴霜 . 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探析 [J]. 山西青年 ,2020,(07):262-263.
11. 刘文艺 . 社会对抗 : 马克思交往异化思想的实质 [J]. 深圳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33(05):53-57.
12. 连珩 , 付雨鑫 . 交往异化及其扬弃 [J]. 科学·经济·社会 ,2009,27(02):87-89,93.
作者简介∶王圆琴(1997),女,土家族,湖北恩施,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