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员对传统民歌改编作品的演绎策略分析
基各尔·吐逊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剧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民族声乐演员是传统民歌改编作品的核心诠释者,他们的演绎不像单纯的‘演唱’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在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对艺术价值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当前,在一部分演绎实践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看重形式却轻视内涵”“重视创新却忽略传统”。或过度追求现代技法,把民歌的地域韵味弄丢;或固守传统形式而难以引发现代受众共鸣,导致改编作品的文化传播力与艺术感染力受限。因此,把目光聚焦在民族声乐演员对传统民歌改编作品的演绎策略,探索怎么能在演绎当中让传统和现代统一,这不但能给民族声乐演员的实践给出方法指导,还能帮助传统民歌在当代语境下实现活态传承,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传统民歌改编作品演绎的核心原则
传统民歌是民族文化特别重要的载体,其改编作品既能把原曲的文化基因留住,还可以把时代审美特质融入进去。这样,民族声乐演员在演绎时就需遵循“守正创新”的核心原则。“守正”要求演员需深挖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如诞生历史背景、地域文化特点、承载的民族情感等,保证演绎时不会偏离作品的文化根基。而“创新”需要演员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现代声乐技法和审美需求结合,在作品的情感表达、声音处理等方面合理地突破,让传统和现代能有机融合。同时,“以人为本”的情感传递原则也非常重要。传统民歌一般都是从民众的生产生活里来,包含着朴素又真挚的情感,比如对家乡的眷恋、劳动的赞美、爱情的向往等等。民族声乐演员在演绎改编作品时,需朝着让受众能产生情感共鸣方向,通过精准把控情感,把作品里蕴含的民族情感变成有普遍感染力的艺术表达,从而让现代受众能跨越时空,感受到传统民歌的情感温度。
二、基于文化内涵挖掘的演绎策略
不同地域的传统民歌都有着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常常在旋律走向、节奏特点还有语言风格等方面体现。民族声乐演员在演绎改编作品前,需深入研究作品的地域文化背景,如当地的民俗习惯、语言声调以及音乐风格等。除此之外,传统民歌好多都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其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众思想联系紧密。民族声乐演员在演绎改编作品时,需准确把握作品的历史语境,还要把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受众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把作品里的历史情感给转化成符合现代的样子。例如,部分反映劳动场景的传统民歌,在现代演绎中,演员可弱化具体的劳动场景描述,着重突出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与乐观态度,使其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奋斗文化相契合,让受众在感受传统音乐魅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层面的共鸣。
三、声乐技法与情感表达的融合策略
(一)传统演唱技法的传承与优化
传统民歌流传好长时间,在这过程里形成各种各样的演唱技法,如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唱法。民族声乐演员去演绎改编作品时,需把传统演唱技法传承,同时结合现代民族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把传统技法优化。比如,传统的“喊唱”技法,虽然能带来很强烈的情感冲击,可要是老用它的话,容易伤声带。演员可以在保留“喊唱”情感特质的基础上,把现代发声里的气息控制技巧加进去,让声音更稳定、持久,这样既能保住传统技法的韵味,又能提高演唱的专业性。
(二)情感层次的递进式表达
传统民歌改编作品的情感层次丰富,民族声乐演员需靠细腻的声音处理来递进式表达情感层次。在作品刚开始时,演员能用轻柔、舒缓的音色,造出宁静的氛围,把受众领进作品的情感世界里。随着作品一点点往前推进,声音的力度需逐渐增强,情感的浓度也需跟着变浓,展现出情感的起伏变化。作品高潮部分,需通过饱满的声音以及强烈的情感爆发,把作品的情感推到顶点。而在作品结尾部分,就要逐渐减弱声音力度,回归平静,给受众留下点余味。这种递进式的情感表达,能让受众更清楚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脉络,增强艺术感染力。
四、风格把控与审美适配的平衡策略
(一)改编风格与传统韵味的平衡
传统民歌改编作品常常会加进现代音乐元素,如流行音乐节奏、爵士音乐和声等等,形成独特的改编风格。民族声乐演员在演唱时,需把握好改编风格和传统韵味之间的平衡,不能光追现代风格,把传统民歌的本质特征弄丢。演员可以守住传统的旋律线条,让现代音乐元素来衬托,把传统民歌的旋律美感凸显;同时,在选声音的音色时,要保留传统民歌明亮、自然的音色特质,让它和现代音乐元素既形成对比又融合到一起,这样既能展现出改编作品的现代风格,又能留住传统民歌的韵味。
(二)受众审美需求的适配性调整
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他们的审美需求不同。民族声乐演员在演绎那些由传统民歌改编的作品时,需按照受众的审美需求做适配性调整。要是面对年轻受众群体,可以适当把作品的节奏感和时尚感弄需更强,演唱时再融入更有活力的舞台表现,这样就能吸引年轻受众的目光。而要是面对中老年受众群体,那就需更看重传统韵味的呈现,演唱风格要偏向稳重、大气,好满足他们对传统音乐的情感需求。通过适配性调整,传统民歌改编作品就能被更多不同的受众群体接受,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普及。
结语
传统民歌改编作品演绎是民族声乐演员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特别重要的途径。在演绎时,演员需遵循“守正创新”、“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从挖掘文化内涵、声乐技法和情感表达融合、把控好风格并且平衡好审美适配等方面入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演绎策略。通过精准展现地域文化元素、让历史语境实现现代转化,那作品的文化根基就会更加坚固;通过传承并优化传统演唱技法,还能让情感层次递进式地表达出来,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平衡改编风格和传统韵味,适配受众的审美需求,可以进一步扩大作品的受众范围。只有这样,传统民歌改编作品才能在新时代中充满生机与活力,推动民族音乐文化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 超 越 . 流 淌 在 民 族 文 化 河 流 中 的 新 民 歌 —— 对 王志 信 叙 事 型 作 品 的 分 析 [D]. 曲 阜 师 范 大 学 [2025-08-28].DOI:CNKI:CDMD:2.1013.258686.
[2] 王平 . 戏剧演员借鉴美声唱法演唱冀东民歌研究 [J]. 戏剧之家 , 20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