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曾春水
长汀县新桥中心学校 366300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然转变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的关键路径,所以它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方面有着无法被其他教学形式所取代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化传承意识等核心素养。所以老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阅读是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规范、优美的语言表达,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打下坚实基础。 并且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等。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2.1 设置阅读情景,引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设置阅读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文本,从而引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提高阅读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比如展示大青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青树的高大、粗壮;播放少数民族学生穿着鲜艳民族服装上学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然后,教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一所特别的小学,这所小学在大青树的怀抱下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样的情景设置能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和阅读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感受大青树下小学的美丽和独特。
2.2 开展阅读活动,增加阅读体验
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增加阅读体验。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从被动的阅读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朗读比赛、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内涵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的《观潮》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导游”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扮演小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生需要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并且要尽可能地表现出潮水的气势和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地去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感受作者的描写手法,努力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提升了核心素养。
2.3 设置阅读任务,促进阅读思考
设置合理的阅读任务能够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促进他们的阅读思考。阅读任务可以涵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分析多个方面,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以上文教学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观潮》为例:《大青树下的小学》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不同民族小朋友的句子,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会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相关语句从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各民族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主题同时也能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培养文化理解和传承的意识。 在《观潮》的教学中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分析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要认真研读课文把它找出,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手法是怎样生动形象地表现潮水的气势和声音的,以便学生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2.4 提问式阅读教学 激发思维活力
提问式阅读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通过提问、思考、回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草原》时,老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草原是广阔无垠的,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又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呢?”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继续提问:“文中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式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阅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阅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置阅读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合理设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晓妹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共情能力”的培养策略 [J].语文世界 ,2025,(02):85-86.
[2] 丁冰雪 . 探索阅读教学新方向 ,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J]. 小学阅读指南 ( 低年级版 ),2025,(01):80-82.
[3] 陈光达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J]. 文理导航( 上旬 ),2025,(0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