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层·融合·多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作者

习亚男

武警工程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86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在教学目标上,虽然当前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已从知识科普逐步转变为面向应用能力的知识内化,但应用导向的针对性仍需加强;在教学内容上,有时难以跟上前沿信息技术发展步伐,致使教学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需要不断探索优化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建设了相关实验室,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搭建了平台与环境,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仍不够充分,难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学情特点上,高校学生来源广泛,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已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与常用软件,另一部分仅具备简单操作知识,这种分化给教学内容的统一安排与教学进度的把握带来较大困难;在考核方式上,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较小,且期末考试多采用理论知识笔试形式,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无法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2. 基于校园网络的“ADPE”全过程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主,随着时代发展,其局限性逐渐凸显。通过借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教学特色和现有教学设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校园网络的,有分析、有设计、有过程和有评估的“ADPE”全过程教学模式。该模式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明确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任务分工,在课内外均突显“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

2.1“ADPE”模式的核心环节

A(分析):在教学过程开端,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设备环境等直接影响教学设计及效果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使教师了解教学设计的背景,明确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关系,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D(设计):在教学实施前,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进行定制设计,使教学目标从关注知识习得转向能力发展和兴趣培养。针对教学对象重塑教学内容、资源和策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深度融合,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特点,实现教学组织多样化。

P(过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实现 BOPPPS 中的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小结六个环节(各环节可依次出现或重复)。学生利用部署在校园网上的实训平台和移动终端,在课前、课后完成知识的内化理解和外延拓展;教师在课堂上专注重难点精讲,并在课前、课中、课后加强自学指导、教学引导和任务辅导,师生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E(评估):对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实施和设备环境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教学资源定期更新机制,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全过程学习中的行为、态度和效果进行评价,规范和引导教师合理采用教学法,因材施教,确保教学流程有序推进。

3.“ADPE”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与路径

3.1 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ADPE”模式要求,授课前需进行教学分析。考虑到不同专业对课程的教学要求不同,以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制定相应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实施分层教学。通过梳理教学大纲知识点及要求,结合教材,根据专业类别和学生情况,将内容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拓展层如图所示。

基础层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涵盖了计算机中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后续应用实践所需的应用工具;进阶层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理解,主要以面向应用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相关知识点为主;拓展层则是针对有更高要求的学生,以计算机发展中出现的新兴技术为主要知识点展开讲解,并和应用案例相结合,既满足了学生对于新兴技术的知识需求,同时又通过实际案例驱动学生动手实践,满足其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3.2 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分模块挖掘思政元素,找到“课程思政、科学知识、技能素养”的结合点,实现从“硬思政”到“软思政”的过渡。例如,在“计算机系统”模块,结合华为事件、国产芯片与操作系统发展等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技术差距,领悟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在“信息编码与处理”模块,通过二进制与辩证法的关联,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辩证思维;在“算法与逻辑”模块,借助著名算法应用案例,培养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数据库技术”模块,结合国产数据库发展历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领略技术创新中的中国智慧等。

3.3 多元评价机制的创新

本课程摒弃传统终结性考核为主的模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指改变单一教师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教师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学生通过填写学习日志记录学习情况;小组作业中,成员相互评价协作表现。评价内容多元化指除知识技能考核外,增加学习态度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指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培养持续学习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李秀,陆军,牛颂杰,等 .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思考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45 (02):42- 49+70.

[2] 郑燕林,马芸。基于 BOPPPS 模型的在线参与式教学实践 [J]. 高教探索,2021,(10):5- 9.

[3] 邓强,宣继涛 . 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J].中国果树,2023,(03):156.

[4] 张稼 .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方法研究 [J]. 高教学刊,2024,10 (34):72-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