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民健身背景下郑州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彭永乐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持续扩容,覆盖网络初步形成

截至 2023 年底,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超过 2.5 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约 2.3 平方米,较“十三五”末有显著提升。中心城区“15 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超过 90% ,区县(市)“10 分钟健身圈”建设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如奥体中心)、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路径以及嵌入公园绿地的体育设施构成了多层次供给体系。

(二)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基层活力有所增强

全市登记在册的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协会、俱乐部)超过1500 个,涵盖篮球、广场舞、太极拳、健步走等热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注册人数超 3.5 万人,活跃在社区一线提供基础指导服务。基层体育委员制度在部分社区试点推行,旨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以“国际马拉松赛”“嵩山少林武术节”“黄河徒步大会”等为代表的大型品牌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吸引大量市民及外地爱好者参与。同时,常态化开展社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全民健身日活动、线上健身挑战赛等,年均组织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1000 场次,直接参与人次超百万。

二、市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突出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虽增长,但仍低于国家2025 年目标(2.6 平方米)及发达城市水平。尤其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和快速扩张的新城区,场地捉襟见肘。优质设施资源高度集中于郑东新区、高新区等区域,金水区、二七区等老城区及中牟县、新郑市等外围区县设施相对老旧、数量不足。篮球场、健身路径等基础性设施较多,满足新兴项目(如冰雪、攀岩、轮滑)和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的特色化、适老化、无障碍化设施严重缺乏。室内场馆尤其稀缺。

(二)管理运行机制协同性与效能有待提升

体育、教育、园林、城建等多部门管理职责交叉,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导致资源整合不足、政策执行效率不高 [1]。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程度低,开放时间、安全责任、管理成本等瓶颈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部分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成本高、使用率偏低。基层体育组织数量虽多,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资金保障不足、自我“造血”能力差、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承接公共服务能力有限。

(三)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薄弱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庞大人口基数相比仍显不足,且高级别、专项化指导员比例低。培训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指导员知识更新滞后,科学指导能力有待提升[2]。指导服务主要集中于晨晚练点、大型活动,主动深入社区、单位、家庭的常态化、个性化服务欠缺。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健康状况人群的精准化指导方案匮乏。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覆盖有限,监测数据未能有效转化为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监测- 评估- 指导- 反馈的闭环尚未形成。

三、市群众体育发展提升策略

(一)强化空间规划与资源整合,破解设施瓶颈

将体育设施用地刚性纳入城市更新、新区建设、公园绿地规划,优先保障。利用“金角银边”、桥下空间、屋顶、废弃厂房等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 [3]。重点加强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外围区县的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大力增加室内场馆、特色项目场地(冰雪、球类、水上)、适老化健身设施、无障碍设施供给。推广多功能、复合型场地。完善政策法规与激励机制,强力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安全有序向社会开放。

(二)完善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建立由市政府牵头,体育、教育、财政、规划、园林、卫健等多部门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推行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如委托管理、PPP 模式),提升服务效能与利用率[4]。完善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社会组织承接赛事、培训、指导等任务。加强规范化建设、骨干人才培养和财税政策扶持,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精准度

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规模,重点加强基层社区、农村指导员的培养。优化培训内容,强化运动康复、慢病干预、青少年体适能等专业技能 [5]。建立指导员注册、考核、激励与退出机制。建立社区体育健康服务中心(站点),整合指导员、社区医生、康复师等资源,提供体质测试、健康咨询、运动处方开具、健身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四、总结

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强力驱动下,市群众体育发展取得了基础设施网络初成、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赛事活动日益活跃、智慧化探索起步等显著成效。然而,场地设施的结构性短缺、管理协同机制的不足、科学指导服务的薄弱以及活动普惠性吸引力的欠缺,仍是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未来,需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和千万市民多元化需求,以“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提升品质”为核心,着力在优化设施空间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科学指导体系、打造特色活动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多元共治模式,推动群众体育服务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准不准”、“精不精”跃升,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健康”提供坚实支撑,并为全国同类型城市提供“样本”。

参考文献

[1] 高宇航 , 葛士顺 , 王占坤 , 等 . 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J]. 浙江体育科学 ,2024,46(01):13-18+72 .

[2] 李海停 , 张仝 . 主动健康理念下省城乡社区体卫融合服务模式研究 [J]. 师范教育 ,2025,14(04):93-96.

[3] 冯晓露, 樊正洋, 李林澄. 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实践样态、过程效益与创新路径 [J]. 体育学刊 ,2025,32(03):72-79.

[4] 田佳宁 . “全民健身”视域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24):34-36.

[5] 段志豪 , 程一安 . 全民健身视域下体适能训练策略研究 [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12):13-15.

作者简介:彭永乐(2001-),男,汉族,许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