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
汪庆新
茂名市电白区树仔镇海丰小学 525438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将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四大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应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然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仍存在诸多低效现象:40 分钟课堂中,教师讲解占时超过 60%,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时间不足 15%;72% 的课堂活动停留在 “跟读单词”“机械对话” 层面,缺乏思维挑战;课后测试显示,学生对孤立知识点的掌握率达 85%,但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率仅为 38%。这种 “高投入低产出” 的教学现状,与新课标要求形成鲜明反差。
小学阶段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高效课堂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更能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探索新课标引领下的高效课堂模式,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小学英语课堂低效现象的深层剖析
(一)目标设定的模糊化
教师对课时目标的设定多停留在 “掌握多少单词、句型” 的知识层面,忽视核心素养的整合培养。例如 “Animals” 单元,教师仅设定“能认读 5 个动物单词” 的目标,未涉及 “用英语简单描述动物特征”的语言能力目标,也未考虑 “爱护动物” 的文化意识渗透,导致课堂活动缺乏素养导向。
(二)活动设计的形式化
课堂活动追求 “热闹” 而非 “有效”。某四年级 “Shopping” 课例中,教师组织 “超市购物” 角色扮演,学生虽积极参与,但对话仅重复 “ How much? Five yuan.” 两句,未拓展语言内容,也未涉及价格计算等思维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仍无法应对稍复杂的购物场景。这种“表演式” 活动看似高效,实则未促进语言能力提升。
(三)互动模式的单向化
师生互动多为 “教师提问 — 学生齐答” 的浅层交流,生生互动缺乏深度。调查显示, 65% 的课堂小组讨论中,优生占据 80% 的发言机会,学困生仅作为 “听众”,互动未能实现 “互助共进”。在 “Festivals”主题讨论中,教师要求 “说说喜欢的节日”,但未提供词汇支架,多数学生只能说出节日名称,无法展开表达,互动效果大打折扣。
(四)评价反馈的滞后化
评价多集中于课后测试,课堂即时评价缺失或笼统。教师常以“Good!”“Well done!” 等模糊评价回应学生,未指出具体优点或改进方向。某学生用英语描述家庭时说 “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教师仅回应 “Good”,未引导其补充 “father, mother and me”,错失语言拓展机会,影响学习效率。
三、新课标下高效课堂的构建维度
(一)精准化目标定位:锚定素养发展
依据新课标学段目标,将课时目标分解为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度,并明确可观测的表现指标。“Colours” 单元,目标设定为:
知识:能听、说、认、读 red, blue 等 6 种颜色词汇(可观测: 90% 学生能独立指认并说出单词);
能力:能用 “It's... colour” 描述身边物品(可观测:能描述 3 件教室物品的颜色);
素养:在 “色彩搭配” 活动中感受美(可观测:能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组合及理由)。
三维目标相互关联,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二)情境化任务设计:驱动语言运用
1、真实生活情境嵌入
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四年级 “Weather” 单元,设计“校园气象站” 任务:学生分组担任 “气象员”,每日观察天气并填写英语记录表(sunny/rainy),在晨会用 3 句英语播报当日天气。任务贯穿单元学习全过程,语言在真实需求中自然习得。
2、阶梯式任务链构建
按 “感知
模仿 - 应用 - 创新” 层级设计任务。 “Food” 单元任务链:
1. 基础任务:给食物图片贴英语标签(感知词汇);
2. 提升任务:用 “I like...” 介绍自己喜欢的食物(模仿表达);
3. 挑战任务:为 “班级野餐” 设计菜单并说明理由(应用创新)。任务难度递增,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避免 “一刀切” 造成的低效。
(三)多元化互动机制:激活课堂生态
1、生生互动的深度化
采用 “异质分组”(优、中、学困生搭配),明确角色分工:在 “Storytime” 教学中,“朗读者” 负责英语朗读,“表演者” 用动作演绎情节,“解说员” 用英语简单解释故事寓意。小组内相互倾听、补充,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语言输出机会。
2、技术赋能的互动创新
利用希沃白板的 “课堂活动” 功能,设计互动游戏:学习 “Numbers”时,用 “抢红包” 游戏(点击红包出现数字单词,学生快速认读);复习 “Animals” 时,开展 “配对比赛”(拖拽动物图片与英文名称匹配)。技术工具使互动更具趣味性,集中学生注意力。
四、高效课堂实践课例
(一)课例背景
“School Things” 单元,课时目标:能认读 pen, pencil 等 5 种文具 词汇;能用 “Where is my...?”“It's in the...” 进行对话;在整理书包活 动中培养有序习惯。
(二)高效课堂实施流程
1、目标导入(5 分钟)
播放 “书包失踪案” 动画片段(文具散落一地),提问:“What'smissing?” 聚焦 “寻找文具” 主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究欲。
2、任务驱动(25 分钟)
(1).“文具寻宝”(基础任务):学生在教室各处寻找藏好的文具模型,找到后说出英语名称,正确率达 90% 后进入下一环节。
(2).“整理书包”(合作任务):小组合作将文具图片按类别贴在 “书包示意图”上,并用英语说明:“The pen is in the pencil case.”教师巡视,对表述不完整的小组提示:“Can you say where the ruler is?”
(3).“失物招领”(应用任务):创设 “捡到钢笔” 场景,练 习“Is this your pen?”“Yes, it is./No, it isn't.”对话,融入礼貌用语“Thank you.”“You're welcome.”
3、评价反馈(7 分钟)
即时评价:对能完整说出 “The pencil is under the book.” 的学生,贴 “表达之星” 贴纸。
总结评价:展示各小组 “书包整理图”,评选 “最有序小组”,分析优秀案例的优点。
4、拓展延伸(3 分钟)
布置 “家庭任务”:用英语向家长介绍自己书包里的文具,家长录制 1 分钟视频反馈,次日课堂分享。
(三)实施效果
本节课学生语言实践时间占比达 70% ,远超传统课堂;课后抽样显示,92% 的学生能独立说出 3 种文具名称, 85% 能运用 “Where is...?”句型,较同单元传统教学班级分别提升 25% 和 30% ,实现 “短时高效”。
五、实践反思与改进
高效课堂实施中发现,部分教师过度追求 “活动数量” 而忽视 “活动质量”,需加强 “任务有效性预判” 培训,课前评估活动是否紧扣目标。此外,农村学校多媒体设备老化影响互动效果,可开发 “低成本互动工具”(如自制转盘、卡片游戏)替代电子设备。
未来可探索 “高效课堂时间管理模型”,细化各环节用时标准;建立 “高效课堂资源库”,收录优秀任务设计、评价工具等,实现资源共享。
六、结论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并非 “速度快”“容量大”的课堂,而是目标精准、互动深入、学用结合的课堂。教师需转变观念,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每节课的设计,通过真实任务驱动语言运用,借助多元互动激活学习热情,凭借即时评价促进精准提升。只有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指向学生能力发展,才能实现从 “无效耗时” 到 “有效学习”的转变,真正落实新课标 “提质增效” 的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梅菁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探究 [J]; 校园英语 ;2024 年 27 期
[2] 马小晴 ; 以激活童趣为归旨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J]; 江西教育 ;2023 年 0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