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中亲情的力量
曾汾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38
古往今来,亲情都是一种奇妙的情感,最普遍又让人难以忘怀。“亲情”这一话题出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本次笔者就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围绕“亲情的力量”这一主题,从母亲对儿子的关注与细心、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和兄妹间的相互陪伴与成长这三方面来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的开展。
一、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内容主题,七年级学生面临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亲情和友情一直都是他们青春生活的主旋律。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亲情应该是十分熟悉的部分,是可以日常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与现实生活中已有经历的共通部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但在网络、科技都加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人们对所有的事物都追求高效率,追求快节奏的生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沟通变成奢侈,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易受到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对亲情的淡漠。而且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秋天的怀念》并不是一篇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温情文章,这里面的亲情是与悲伤的基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经历学段的提高,年龄的增长,也并不能代表这样就可以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熟起来,能够理解这份更深层次的亲情。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层摸索,帮助学生理解这份与众不同的亲情,逐步形成对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构。
二、母亲对儿子的关注与细心
史铁生是一位较特殊的作家,特殊于他的身体情况——双腿瘫痪,这对于一个人来说该是多大的打击!但幸运的是,他的母亲给予了他更多的关注与细心,苦难反倒成了他的推动器,帮助他在文学作品中向世人传递了对生活的态度与生死的思考。
(一)母亲对儿子的关注
母亲对儿子更多的关注重点表现在割舍自己的爱好与忽视自己的病痛。“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的“侍弄”,说明她是爱花之人,一定十分热爱生活。而花的凋谢,恰恰也说明母亲已经无心照料花草,无心关注自己的爱好,而把平日花在这方面的心思都转移到现在暴怒无常的儿子身上,担忧“我”浑浑噩噩的状态,害怕“我”做出无法挽回的傻事,期盼“我”能重拾生活的希望。这一刻,母亲的光环紧紧环绕着她,刺眼又动情。
不仅如此,母亲在儿子双腿瘫痪的情况下,自己的境况也一样不佳。“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但她选择了隐瞒病情,坚强地继续照顾儿子,寻求方法想让儿子的黑暗生活重获光明。正是自己的忽视,病情的加重无可避免,她变得憔悴,她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艰难地呼吸着,她永远的诀别。直到她临死前,依旧在忍受身体的疼痛,担忧自己的儿女生活,希望他们能够好好活在世上,而单单忘了自己,忘了自己的健康。可是生命的存在才是希望,才是一切。
(二)母亲对儿子的细心
母亲对儿子更多的细心重点表现在对自己的措辞和行为动作的小心翼翼。在无意间说到跑和踩类似的词语时,母亲的突然停顿是她在避讳,母亲何时在儿子面前需要变得如此小心翼翼!单单是希望儿子不再沉溺于双腿瘫痪的悲伤中,不再沉溺于回忆起过往正常生活的苦涩中。
母亲不只在言语中十分注意,在行为动作上更小心翼翼。“偷偷地”“悄悄地”变成母亲的习惯,担心大声响会影响敏感的“我”。在儿子的暴怒无常下,母亲选择离开但不远离,留给“我”独自的不受干扰的空间,可以尽情发泄。同时时刻关注“我”的动向,以免“我”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母亲的细心不仅于此,甚至对能够影响“我”的周边环境也能及时为“我”筑起防护罩。窗边的落叶联想到生命的结束,这对郁郁寡欢、心情阴沉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折磨。而母亲用身体遮挡住了“我”的视线,也关闭了会触发“我”伤感的开关。母亲细心的爱,无私的爱,让深陷无底洞的“我”学会了接纳,使“我”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选择面对困境。
(三)母亲邀请同看菊花的深意
本文一共出现了两次母亲邀请“我”同看北海菊花的场景。菊花这个意象的出现,是母爱的呈现。
第一次母亲提到菊花,是在“我”的暴怒无常下,母亲悄悄出去又悄悄进来,想转移“我”的注意力,“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一个“总是”代表母亲不是第一次提议了,而“我”也拒绝了无数次。母亲为什么会一而再地邀请“我”去看菊花呢?一部分是因为母亲喜欢花,烂漫的花是美好之物,美好之物可以调节苦闷的情绪,而“我”十分需要一个出口来转换,看花是母亲认为的最好的出口。另一部分是因为菊花是一种喜爱阳光,耐寒而又适应性强的植物,母亲想让“我”像菊花一样,以坚强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好好儿活”。而当时的“我”已经把自己封锁起来,只愿意待在自己的狭小空间中舔舐伤口。
第二次母亲提到菊花,是又一个秋天。一样的询问,终于得到不一样的回答。“我”的转变让母亲喜出望外,手足无措,一起商量出发时间和出游安排,“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这一次终于让母亲看到了希望的出现,儿子终于在时间的流逝中开始恢复、振作,愿意打开自己,拥抱这个热烈的世界。看菊花是一次试探,也是一次证明。
三、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
经历生活的种种磋磨,经历母亲的因病离世,儿子也已长大,已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而活在人世间的儿子也留下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愧疚。
(一)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怀念”的第一个层次是记念母亲的爱。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倾注所有的关注,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于儿子,甚至于忘记自己的病痛。母亲的爱是理解,对于儿子暴怒无常的情绪,对于儿子伤人的语言和行为,对于儿子失意的状态,没有埋怨,没有谩骂,没有逃离。她选择承受这一切,等待儿子能够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母亲的爱是牵挂,日日的细心照顾,关注情绪的变动,生前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份母爱是无比厚重的。
“怀念”的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母亲的难。母亲的难是不可估量的。第五段对母亲的描写:“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是“抬”而不是“扶”,说明母亲已经无力支撑自己疲惫的身体,状态不佳。“大口大口”写出母亲不仅吐了一口血,还接二连三地吐血,“吐”字则写出了出血量之大,比“流”字更有冲击力。母亲的最后是艰难的,“艰难地呼吸着”,艰难地说出最后一句话,艰难的生活最终走向尾声。回顾这一段母亲的经历,面对儿子心情的反复无常,时刻的小心翼翼成为日常;面对自己病情的日益加重,病痛的隐瞒隐忍成为秘密;面对苦难生活的重重打击,最后的乐观坚强成为铠甲。幸好,母亲的艰难,儿女都知晓了,儿女都理解了。
“怀念”的第三个层次是接收母亲的力量好好活。母亲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她的“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充满神奇的力量,让“我”敢于迈出一小步,走出狭小的黑暗空间,见识美好的广大世界,重拾无助生活中的希望。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到“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份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只会在岁月的流逝中越发的深沉。
(二)儿子对母亲的愧疚
“愧疚”有三个方面:忽视母亲的病情,伤害母亲的情感,未圆母亲的愿望。母亲虽然竭力隐瞒自己的病情,但身体的变化是不会骗人的。在儿子眼中,虽然母亲“憔悴”的神色一闪而过,但他从不多停留一丝关注。直到母亲病发,直到看到她艰难地呼吸,直到她离开人世间,之前的种种迹象才再次回味过来。母亲很早就生病了,儿子的毫无知觉使他未能尽到做儿女的本分,这让儿子感到愧疚!
而儿子当时只关注自己的境遇,沉浸于悲伤中,砸玻璃,摔东西,捶打腿,无尽的发泄。相反,儿子的悲伤,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能偷偷消化自己的情绪。母亲“眼边儿红红的”是偷偷哭过的痕迹吧。母亲再一次的邀请终于得到回应,“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这时的“笑”不再是喜出望外,原本的喜悦也有所减退,这是来自亲人的伤害,但母亲还是甘之如饴,因为她看到的是转机的出现,“我”愿意交流,愿意外出,这是一个契机,也是新的开始。
母亲一次又一次地邀请“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一次又一次态度的冷淡和语言的攻击回应母亲炽热的爱,正是如此简单的心愿,在母亲的生前也并未实现。如何能叫我不愧疚!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深刻反思到“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三)儿子最后的未言之语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一刻,“我”真正领会到了母亲的深情、坚强以及她对于子女的期望。一句“我懂得”“妹妹也懂”道尽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从不去看花到看花,从崩溃到从容,从看落叶到看鲜花,从漠视母亲到深情怀念,“我”的转变使得一切悲剧都不再是伤悲,而是与命运斗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定。“我”继承了母亲的在苦难中坚强的品质,活成了母亲期待的样子。这是母亲对“我”的影响,也是“我”最后对母亲的无言的感恩。母亲不仅给予“我”生命,同时也再塑了“我”的生命。
四、兄妹间的相互陪伴与成长
母亲的离世,儿子带着怀念与愧疚,与妹妹相互陪伴与成长,去北海看菊花来缅怀母亲,实现母亲的遗愿。
(一)兄妹间的相互陪伴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原来母亲想让儿子看到的是各种形态的菊花竞相开放,各有自己的灿烂,活出自己的精彩。从闷蔽的房间中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界神奇的治愈力量,热爱这个世界。母亲的遗愿不仅在于赏菊,更是兄妹俩都懂得的母亲所说的“要好好儿活”的苦心。
虽然最后来到北海看菊花的身边人不是母亲,但兄妹俩相互陪伴的画面应该也是母亲最想看到的场景吧。以后的岁月中,虽然母亲退场了,但在场的兄妹俩也可以相互陪伴,相互依赖,共同面对种种磨难,共同向母亲证明有在“好好儿活”,保有最初的乐观豁达,如菊花一般开得绚烂。过去的忘不掉就留在过去,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探寻乐趣。母亲一定会很欣慰。
(二)兄妹间的相互成长
北海的菊花,是史铁生成长道路中的一个见证。“我”由一开始暴怒无常的情绪化,到开始主动探索人生、思考命运,再到最终获得感悟与新生,也正是从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到敢于直面命运,并重获新生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历程。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因为当“我”沉浸于景物和歌声之中时,瘫痪的双腿带来的痛楚和伤感会比往日更狂烈地向“我”袭来,这是一种陡然而至的失意和无助。正是这样的感觉,让“我”更加感觉自身的可悲,不愿与外界再去接触。而雁阵的自由和歌声的甜美与“我”的生活之间又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不自由和生活的不甜美。实际上,“我”的这种暴怒的情绪化并不完全是针对外界的,更多的是因为不完美、有缺憾的自己,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我”的精神世界是排斥与外界的任何关联的,是选择自我封闭的。
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菊花,这次,“我”与母亲能够开始有意识的大量交流,这些与母亲的对话也正暗示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暴怒无常,过度情绪化,而是开始主动建构理性的思维。“好吧,就明天”去北海看菊花,短短几个字,语句极为干脆,语调又极为淡然,看似敷衍随意,实际上是对母爱的顺水推舟,是“我”主动踏出探索外界的第一步,暗含了“我”对命运的初步思考,开始用新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此时的“我”放下了对命运的抱怨,不再为人生的不公而自怨自艾,而是转而开始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去淡然地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在母亲为“我”点亮的生命之光下逐渐走出心灵的困境。
“我”最终选择走出家门,去观赏菊花,实则也是去迎接未来崭新的人生,打破之前自己设下的精神桎梏。
五、结语
亲情,一直是我们深深铭记于心的,明知其中牵牵绊绊却依旧愿意深陷其中,义无反顾且弥足珍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备课首要的就是对文本的分析,感受、理解作者的情绪的变动和情感的流露。做到这一点,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力量,从而更好的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朝睿 . 例谈苦难与作家创作的关系 [J]. 文学教育 ,2020(22):3.
[2] 奉柳 , 余涛 .《秋天的怀念》中 " 怀念 " 的三个层次 [J]. 学语文 ,2021(1):2.
[3] 史铁生. 我与地坛[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曾汾(2001.2),女,汉族,籍贯:江西,学历:硕士在读,专业:教育学—学科教学(语文),职称:中小学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