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模具专业校外公共实训中心产教融合模式探索
黄启鹏
佛山市南海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528247
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进而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校外公共实训中心为中职模具专业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平台。它不仅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优势,还能让学生接触到行业内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前沿经验,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在校外公共实训中心构建产教融合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先进技术设备和行业前沿经验,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接受锻炼,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效对接 [1]。这种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壁垒,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模具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校企共建:资源整合,协同打造实训平台
校企双方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共建目标与权责分工,整合资金、设备、技术及场地资源,协同打造集教学、实训、生产、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贴近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场所。学校与当地模具数控加工企业共建“智能模具制造公共实训中心”,企业提供场地,投入数控加工中心、高精度电火花成型机等先进设备,并配套提供模具设计软件(如UG、Pro/E)及生产管理系统;学校提供一定设备、师资和学生资源,并参与基础设施改造、日常维护以及管理工作。双方共同制定《实训中心建设方案》,明确功能分区,设置模具设计实训区、数控加工实训区、模具装配调试区及创新研发区。在运行管理上,校企成立联合管理小组,企业生产总监担任主任,学校分管副校长任副主任,成员涵盖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实训计划、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方案。例如,针对市场对高精度模具的需求,企业提出增设“模具精密测量与检测”实训模块,学校据此调整课程体系,新增相关课程。此外,平台实行“开放共享”机制,除服务本校学生实训外,还面向区域内其他院校及企业员工开放,有效提升了区域模具产业人才供给能力。通过校企资源深度整合,实训中心成为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模具技术技能高地。
二、双师共育:师资互通,构建双向赋能机制
通过校企师资互聘共用,能够实现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身份互通、能力互促,构建校企双向赋能的师资培养机制 [2]。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与项目指导;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攻关,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可共同制定《双导师选拔与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导师需具备 3 年以上模具设计或加工经验、持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学校导师需具备半年以上企业实践经历及“双师型”教师资质。双方从企业技术中心选拔若干名模具工程师担任实训导师,从学校专业教师中选派骨干赴企业挂职锻炼,组建 *N 名企业导师 +N 名学校导师”的联合教学团队。在《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中,企业导师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塑料外壳模具设计”,指导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完成分模设计、模流分析,并传授企业级规范。学校导师则在企业实践中提炼教学案例,在参与企业“模具型腔优化”项目后,开发出相关实验模块,并设计“虚拟调试 + 实操验证”混合式教学法,有效缩短学生设备操作适应期。为保障共育质量,校企可建立“双导师”考核激励机制,企业导师授课时长计入其年度技术创新考核指标,学校导师企业实践成果纳入奖教评审加分项;双方联合设立“双师共育奖”,对指导学生获区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的导师,给予相应奖励。
三、课岗对接:标准融合,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以行业岗位标准为引领,将企业生产规范、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无缝对接,构建“岗位能力导向、标准贯穿始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成立标准对接小组,系统分析模具设计师、模具钳工、数控加工操作员等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如模具工中级 / 高级)与企业内部技术等级标准进行融合,形成涵盖“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级能力标准体系。基于此,重构课程体系为“公共基础模块 + 专业核心模块 + 岗位拓展模块”:在《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产品—塑料制品模具作为教学载体,将岗位标准细化为多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具体工序,并配套开发《模具岗位工作手册》,明确各环节技术规范与质量检验标准。同时,校企共建“动态课程资源库”,企业实时更新典型产品图纸、工艺文件及设备操作视频,学校将其转化为标准化教学案例,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迭代同步。通过实践,该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提升,企业岗位适配度提高,真正实现了“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产教深度融合。
四、评价共管:多元协同,保障融合实施效能
构建校企行三方参与、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动态评价体系,将企业生产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考核指标,通过数据化追踪与反馈改进,确保产教融合目标有效达成[3]。学校与当地模具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建立“三维五级”评价体系。三维评价涵盖“学生能力发展”、“教师教学质量”、“校企合作效能”,“五级指标”则针对每个维度,进一步细化至具体可量化、可观测的评价层级。例如,在学生能力发展维度,可设置基础规范掌握度、实践操作熟练度、问题解决效率度、创新思维能力度及职业素养综合度五个指标。学生评价包含“模具设计图纸规范性”、“加工零件合格率”、“装配调试成功率”等企业生产关键指标,数据由企业导师通过实训管理平台实时采集;教师评价侧重“项目教学实施效果”、“企业技术转化成果”,由校企联合评审组根据课堂观察、技术攻关报告等综合评定;校企合作效能评价则通过“资源投入产出比”、“人才供需匹配度”等量化指标,由校企行领导根据就业成效情况评定。例如,在相关课程考核中,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图纸分析到作品完成的全流程任务,企业导师依据实际生产标准评分,学生课程平均合格率与优秀率均有提升。同时,针对企业反馈的“学生数控编程效率不足”问题,学校优化实训设备配置,增设高速加工仿真模块,并调整课时分配。通过评价共管机制,该专业毕业生入职后平均适应期缩短,企业满意度提高,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结语
中职模具专业校外公共实训中心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校企资源整合、师资能力互通、课程岗位对接、评价多元共管能够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贯通的人才培养生态。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实现资源动态更新,依托双师共育机制促进人才双向赋能,借助课岗对接推动课程标准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运用多元共管评价保障融合质量。该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实训资源不足、师资实践薄弱、课程滞后等难题,推动职业教育从单向输出向双向协同转型。
参考文献
[1] 蒋俊 , 肖维 .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J]. 教育视界 ,2024,(52):52-57.
[2] 于仁萍 , 宫晓峰 , 邢勤 . 六维度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锻造新时代模具专业工匠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05):10-12.
[3] 刘海燕 . 中职模具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以集美工业学校为例 [J]. 福建轻纺 ,2020,(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