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么来的? 带你了解血糖失控的真相
夏冬梅
徐州市贾汪区大吴中心卫生院 江苏徐州 221000
提起糖尿病,我们并不陌生,现代社会中遭受此病症困扰的人群不在少数,而且患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那么糖尿病究竟是怎么来的,哪些因素会诱发糖尿病?患上糖尿病后,又该怎样进行自我管理呢?下面就跟随本文,一起来了解一下血糖失控的真相,掌握一些有效管理血糖水平的方法。
1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1.1 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家族中如果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通常高于家族中没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的五倍。其中Ⅰ型糖尿病大约有 50% 的遗传概率,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概率更高,可达 90% 。糖尿病隔代遗传也比较常见,也就是说,即便是父母没有糖尿病,其子女也可能因为祖辈的遗传因素而患病。
1.2 年龄因素
年龄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Ⅱ型糖尿病患病率也会有所提升。通常情况下,超过 45 岁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但很多人会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这种观念是不准确的。即便是年轻群体,也要对自身健康状况多加关注。
1.3 饮食因素
现代社会糖尿病的高患病率与饮食因素有着极大的关联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饮食方面变得不加节制,经常性地进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会使得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年龄的群体,到了夏季最常吃的就是烧烤,很多独居的上班族平时很少在家做饭,一日三餐大多在外面吃,或者通过外卖解决。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患病风险提升的一大主要原因。
1.4 运动因素
如今,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宽,但行人却愈发稀少。以前的人们出行主要靠走路、骑自行车,在满足出行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身体的有效锻炼。但现在出行换成了电动车、摩托车、汽车、公交车,特别是年轻人,更是不愿意走路,这些先进的代步工具虽然极大方便了出行,却导致人们的运动量大大减少。日常通勤坐着,工作中坐着,回到家中也是坐着或躺着,缺乏足够的运动,使得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其中就包括糖尿病。
1.5 肥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肥胖人群也变得越来越多。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肥胖也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肥胖的人群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比较高。肥胖者的脂肪组织过多,会引发胰岛素抵抗,使得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对血糖的调控造成影响,糖尿病就很容易发生。另外,肥胖者在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下,特别是过度饥饿或者暴饮暴食,会扰乱其内分泌系统,可能导致其血糖水平的显著波动。
1.6 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并非糖尿病的直接致病原因,但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会使得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变得焦虑、烦躁、易怒、抑郁等,这些情绪问题会对人体内的激素水平造成影响,使得一些应激激素持续较多的分泌,进而对胰岛素的作用进行抑制,使得血糖的调控变得困难,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此外,不良情绪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作息、运动等,对于这些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都可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2 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方法
2.1 合理饮食
日常饮食对于血糖有着直接影响,因而如果本身有糖尿病,一定要严格做好对自身的饮食管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与科学的饮食结构。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每一餐的营养搭配要合理,确保蛋白质、健康脂肪、维生素的摄入充足,对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主食可以全谷物为主,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有些糖尿病患者有时会有低血糖的问题出现,因而可随身携带糖果或者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进行糖分的补充。
2.2 适度运动
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适度运动也作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持规律的身体活动对于胰岛素敏感性的提升有利,进而能够更好地对血糖水平进行调节。适宜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形式有散步、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运动偏好进行选择,每周至少进行3-5次的运动,每次时间控制在 30-60 分钟,不要过度劳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空腹运动,以防出现低血糖问题,适宜的运动时间为餐后半小时到1 小时。
2.3 规范用药
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仍无法将血糖稳定在标准范围,就需要考虑用药了。注意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医嘱,到专业医疗机构经由医生全面评估,包括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进行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在医生开具治疗药物后,需要严格规范用药,不得擅自更改用药剂量和停药。观察如果用药后降糖效果不明显或者不良反应较重,需及时就医,将情况向医生反馈,以便及时调整用药。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谨记医嘱,对药量进行合理把控,选择合适的注射位置,确保药效的最大化。通过规范用药,可以帮助控制血糖,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2.4 管理体重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很多糖尿病患者也都有超重或者肥胖问题,要想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管理好体重非常重要。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也是有效控制体重的两大措施,饮食方面需要严格控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运动方面则要坚持规律运动锻炼。平时做好体重的监测,最大程度确保体重的适宜。
2.5 调控情绪
情绪的波动与长期情绪状态不佳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造成影响,导致血糖的波动。所以糖尿病患者平常需要做好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在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时,可以通过深呼吸练习、冥想、听音乐、向他人倾诉、到户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控,不要长时间陷入过度焦虑、苦闷、抑郁状态。情绪问题严重者,可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2.6 自我监测血糖
准备家用血糖检测仪,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要求,定期进行血糖的自我检测,掌握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调整。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病,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不良生活及行为习惯、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的失控并不可怕,通过严格做好自身的饮食、运动、体重、情绪管理及规范用药,我们基本可以控制糖尿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控糖方法。在此也提醒广大年轻朋友,糖尿病并非老年人专属疾病,如果不加以预防,年轻群体也会遭受此病症困扰。所以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关注自身健康,最大程度远离各种慢性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