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 “匠” 塑魂,以 “艺” 立职

作者

张颖婷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等政策清楚要求中职教育扛起“培育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使命,中职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催生器”,2024 年全国中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校超 80 万,毕业生覆盖到平面设计、室内装饰、文创开发等相关领域。但实际调研显示,仅 28% 的学生可清晰阐明设计岗位核心能力要求, 72% 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没有把专业特色融入进去,有 45% 毕业生因职业定位模糊不清,入职1年内更换了岗位,诸如故宫文创、各地博物馆文创产品等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从“技术操作型”转向“工匠创新型”,要求从业者既要具备精湛的技能,又要有文化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劲头,凸显出把工匠精神融入职业规划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冲破了“职业规划就是就业指导”的传统认知,把“大国工匠培育”跟专业特色融合起来,延展职业教育“思政 + 专业”融合的理论层面;提出的对策可直接服务到中职教学改革中,辅助学生找准“设计工匠”职业目标,增强职业竞争实力,同时为文化创意企业输送体现工匠精神的人才,完成“学校育人—行业发展”的双向赋能作用。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大国工匠与工匠精

由《中国大工匠发展报告(2023)》可得,“大国工匠”乃是具备“三超能力”的技能人才:极其高超的技艺,其核心“工匠精神”囊括四个维度:跟艺术设计专业“突出创意、打磨细节、追求独特效果”的特质高度一致。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生涯规划相关教育,以“人职匹配理论”为支撑,将学生兴趣(比如插画、室内设计的偏好倾向)、能力(软件操作熟练度、手绘的水平)、价值观(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追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协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目标设定—计划实施—评估调整”的全程操作,核心是使设计岗位需求(如UI 设计师要掌握Figma 这一技能)与工匠成长路径(助理设计师—主案设计师—设计总监)相互连接,实现个人与行业需求的精确匹配。

(三)理论支撑

人职匹配理论:帕森斯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个体特质跟职业要求的匹配程度决定职业成功的可能性”,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协助学生辨认“艺术型”“现实型”等特质,同时解读岗位所提出的要求,杜绝盲目挑选工作岗位。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舒伯将职业生涯划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中职阶段是处于“探索期”( 15-24 岁)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分阶段做设计:低年级着重开展专业认知与自我探索,高年级更侧重岗位实践及目标达成,适配学生成长轨迹。

三、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阶段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职业认知显现偏差,未具备工匠精神

职业定位模糊:只有 28% 学生可明确“未来3 年成为文创/ 软装设计师”等目标; 52% 学生觉得艺术设计就只是画图,对客户沟通、AI 工具应用等行业动态趋势认知欠缺; 18% 学生受“艺术生状态不稳定”偏见的波及,职业上的认同感比较低,甚至准备转换行业。

工匠精神理解片面: 65% 的学生把工匠精神理解为“技术好”,仅12% 能说出“创新”“专注”相关内容;有 38% 的学生设计方案敷衍,拒绝进行修改迭代,缺少一丝不苟的态度。

(二)学校层面:教育体系衔接相脱节,专业匹配度较差

课程通用化: 85% 的学校把职业规划当成公共课开设,内容大多集中在简历制作、面试礼仪范畴,未把“设计工匠成长路径”“文创岗位素养”等专业内容融入进去;仅有 9% 的学校开了行业认知、工匠案例课程,学生无法把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联系到一起。

师资非专业化: 92% 从事职业规划的教师为德育教师或班主任,没有设计行业的相关实践经验; 68% 教师无法解读像 UI/UX 设计师这类岗位的要求,指导的时候套用通用模板,不易结合学生的手绘及软件技能提供针对性建议。

实践形式化:仅有 30% 的学校跟设计企业开展稳定合作, 65% 的实践活动仅停留在企业参观和讲座层面,学生无法参与到真实项目中;仅仅 15% 的学生可接触行业工匠,职业规划成了“书面空谈”。

(三)行业层面:信息不畅,标准对接欠佳

文化创意行业协会与头部企业未达成协同育人机制:只有 22% 的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事宜中, 35% 的企业未把岗位能力清单予以开放,参与教学的行业工匠占比不足 10% ,引发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的脱节,学生毕业之后得重新去适应岗位。

四、培育大国工匠时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要求

(一)目标导向:找准工匠型职业定位

鼓励学生聚焦细分板块,在室内设计方向,剖析“助理设计师—主案计师—软装设计师”的成长路径,文创方向呈现故宫设计师“传统纹样现代化”的实践历程,协助学生明晰“设计工匠”目标。

(二)素养导向:把工匠精神内核融入

依靠“细节失误致项目失败”案例培育敬业精神,用“20 版logo 优化”实例解析精益内涵,“20 年深耕于剪纸设计”事迹传递专注价值,“AI + 手工插画”案例唤起创新思维。

(三)能力导向:夯实“技能 + 实践”双驱动基础

指导学生规划能力提升方案,就拿平面设计方向来讲,需“掌握 PS/AI—学习品牌的逻辑原理—参与真实项目推进”,文创方向要“学习 3D 打印的本领—开展非遗实地调研—开发校园文创特色产品”,实现技能成长与职业规划同步开展。

五、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的优化路径探索

(一)构筑“工匠精神 + 专业”融合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不能脱离专业空谈理论,必须让 “工匠精神” 与设计技能、职业认知同频共振。结合学生从入学到实习的成长规律,尝试构建 “模块化、重实践” 的融合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专业、练技能的同时,逐步清晰 “成为怎样的设计工匠”“如何成为设计工匠”。

(二)构建“双师型 + 工匠型”师资团队

校内教师提升:每年安排教师到广告公司挂职1 个月,去参与设计展会,实施“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培训项目,增进行业工作经历与工匠精神的解读水平;

校外资源引入:招用企业设计师、文创工匠担任兼职导师,按月开展“工匠讲堂”,每学期辅导 1 个学生小组;搭建行业专家资源库,给予一对一针对性的职业咨询。

(三)深化 “校企协同” 实践机制

共建实训基地:低年级开展岗位认知实操,高年级参与货真价实的项目,在工匠指引下完成项目复盘及规划的调整;

工匠带徒:每年选拔 20% 的学生跟工匠进行结对,采用日常答疑、项目配合、季度查验,让学生领略工匠精神,找准职业路径。

(四)开展“个性化 + 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活动

全程指导:入学之际开展专业认知及职业测评,发放《设计专业职业手册》刊物;学习阶段中每个学期开规划复盘会;毕业阶段做就业推荐与创业方面的帮扶;

个性化服务:构建“德育 + 专业 + 行业专家”咨询班子,给手绘表现强但软件掌握弱的学生推荐插画方向,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文创项目的指引;建立起职业档案,实时追踪学生目标达成与能力成长情况。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给出的四维路径,可扶持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突破职业规划教育的瓶颈,造就具备工匠理念的设计人才,然而调研样本聚焦于本地区,后续得扩大范围去开展区域差异分析,并利用学校试点对毕业生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跟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中职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大国工匠培育”跟职业规划教育的融合,实现“培养一位学生,造就一位工匠”的愿景,为产业发展灌入工匠的能量。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要义 [M].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17.

2. 李建国 . 工匠精神嵌入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43 卷里的18 期.3. 张莉.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3 年 5 期 .4. 王晨 . 大国工匠培育视角下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 年刊第27 期.5. 陈静 .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职业规划课的重构与实践 [J]. 职业教育研究,2022 年里的 8 期 .6. 刘建军 . 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内涵与培育途径 [J]. 教育研究,41卷十二期.7. 吴晓红 . 人职匹配理论于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里的应用 [J]. 职业,2023 年刊第 10 期 .8. 赵敏 . 文化创意产业升级背景里中职美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J].艺术教育,2022 年第 7 期 .9. 张伟 . 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对中职职业指导起到的启示 [J]. 职业技术,20 卷之6 期.10.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2023 年中国大工匠发展报告 [M]. 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23.

【课题项目】: 南京市浦口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国工匠培育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 :2307001,主持人 : 张颖婷,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