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群众文化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次西卓玛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王卡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察雅县 854300
引言
乡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与城乡协调发展。县乡群众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生活的精神纽带,不仅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蕴含着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能。这种植根于乡土的文化形态,通过活动开展、习俗传承、技艺展示等形式,能够凝聚乡村发展共识、激活本土资源价值、吸引外部资源流入。深入探讨县乡群众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探索文化赋能经济的有效路径、培育乡村经济新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一、县乡群众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
(一)激活乡村消费市场与资源价值
县乡群众文化活动能够直接激活乡村消费市场,释放内需潜力。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如节庆集会、文艺展演、民俗体验等,会吸引周边村民聚集参与,带动餐饮、零售、交通等相关消费,形成 “文化活动 —人流集聚 — 消费增长” 的良性循环。同时,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吸引城市居民下乡体验,催生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消费场景,将城市消费力引入乡村。此外,群众文化所承载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如传统技艺、民俗故事、节庆符号等,经过挖掘整理可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资源,为开发文创产品、特色服务提供素材,提升乡村资源的经济附加值。
(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与就业岗位
县乡群众文化是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源泉,能够拓宽经济发展路径。依托群众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如手工艺制作、特色饮食加工、民间艺术表演等,可发展具有地域标识的文化产业,形成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的产业格局。这类产业因融入文化内涵而具有独特竞争力,能够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如原材料供应、包装设计、物流运输等,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此外,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组织协作经验,还能促进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文化协会等经济组织,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应对能力。
(三)优化乡村发展环境与人力资本
县乡群众文化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和提升人力资本,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间接支撑。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改善乡村社会风气,增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营造诚信友善、互助合作的社会环境,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群众文化中的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内容,能够提升村民的生产技能、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培育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同时,文化活动带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人才活力,缓解乡村 “空心化” 带来的发展困境,形成 “文化聚人 — 人才兴产 — 产业富民” 的正向循环。
二、县乡群众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资源经济转化能力薄弱
县乡群众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不足,制约了其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部分地区对本地群众文化资源的普查梳理不系统,未能准确识别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元素,导致资源闲置。文化资源向产业产品的转化缺乏创意设计和市场思维,开发的产品多停留在初级形态,如简单的手工艺品、传统表演等,未能与现代消费需求对接,附加值低且市场竞争力弱。此外,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建设滞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持续吸引力,影响资源经济价值的充分释放。
(二)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
配套支撑体系的不完善限制了县乡群众文化经济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方面,乡村文化活动场地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规模化文化活动和产业发展需求;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薄弱,影响文化产品的流通和消费体验。资金投入不足,县乡财政对群众文化产业的支持有限,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不畅,导致文化产业项目难以启动或持续运营。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在产业策划、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能力不足,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
(三)文化与经济融合机制不健全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机制不健全,导致县乡群众文化的经济价值难以有效释放。政府部门间存在职能分割,文化、农业、旅游等部门在推动文化经济发展时缺乏协同,政策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文化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对接不畅,村民的文化创作和生产缺乏市场导向,导致产品与需求脱节。
三、强化县乡群众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作用的对策
(一)深化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培育
深化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培育是发挥群众文化经济价值的核心。开展县乡群众文化资源普查,建立资源数据库,重点挖掘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元素,如传统技艺、民俗故事、节庆习俗等。加强文化创意转化,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科技手段相结合,开发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文创衍生品、沉浸式体验项目、数字文化内容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吸引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如文化 + 农业、文化 + 旅游、文化 + 体育等,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业态,形成多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扩大文化经济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完善配套支撑与要素保障
完善配套支撑与要素保障是文化经济项目落地见效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改善乡村文化活动场馆、展演设施条件,同步提升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消费体验提供保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补贴、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项目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投资运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外部专家、培育本土人才、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文化创意、产业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三)健全协同发展机制与长效规划
健全协同发展机制与长效规划是保障文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政府主导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文化、农业、旅游、财政等部门的政策资源和服务功能,形成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合力,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构建文化生产与市场对接机制,通过举办展销会、搭建电商平台、与文旅企业合作等方式,拓宽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收益权,鼓励通过入股、务工、合作经营等方式让村民分享发展成果,激发其参与热情。制定文化经济发展长效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明确发展定位、阶段任务和保障措施,避免短期行为,推动文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县乡群众文化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能够通过激活消费、培育产业、优化环境等途径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面对资源转化不足、支撑薄弱、机制不健全等挑战,需通过深化资源开发、完善保障体系、健全协同机制等措施,充分释放其经济赋能作用。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文化经济融合的不断深化,县乡群众文化将在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程银 .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3.
[2] 李梦兰.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信息化效能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 2022.
[3] 王美英. 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及实践逻辑[D]. 厦门大学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