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群众文化在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中的作用
仁青措姆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王卡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察雅县 854300
引言
生活品质是衡量居民生活状况的综合指标,涵盖物质满足与精神充实等多个维度。在乡村地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滋养。县乡群众文化以其贴近生活、参与便捷的特点,成为丰富乡村居民精神世界、改善生活状态的重要途径。这种植根于基层的文化形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在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增强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县乡群众文化在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中的作用,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乡群众文化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作用体现
(一)丰富精神生活,满足文化需求
县乡群众文化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有效满足了其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读书分享等,为居民提供了接触不同文化形式的机会,拓宽了文化视野,丰富了闲暇生活。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等群众文化形式,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让居民在参与中获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填补了精神上的空虚。此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居民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减少不良生活习惯,使精神状态更加饱满,从内心层面提升生活的愉悦感。
(二)增进社交互动,构建和谐关系
县乡群众文化为乡村居民搭建了社交平台,有助于增进人际互动,构建和谐的乡村关系。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如广场舞、合唱队、体育比赛等,打破了邻里之间的隔阂,促进了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在文化活动中,居民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群体,分享经验、互助互爱,营造了友善和睦的氛围。对于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群众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融入集体的机会,减少了孤独感,使乡村社会关系更加融洽,为居民创造了温暖的生活环境。
(三)促进个体发展,提升综合素养
县乡群众文化为乡村居民的个体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文化活动,能够传授实用技术和科学知识,增强居民的谋生能力和生活技能,为改善物质生活创造条件。艺术培训、文化体验等活动,能够培养居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升文化修养。同时,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等过程,能够锻炼居民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个体在精神和能力层面都得到成长,进而提升整体生活品质。
二、县乡群众文化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设施不足与分布不均
文化设施的不足与分布不均,限制了县乡群众文化作用的发挥。部分乡村地区文化活动场地简陋,缺乏专门的文化场馆,难以满足多样化文化活动的开展需求。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如音响、图书、体育器材等匮乏或老化,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吸引力。此外,文化设施多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村落的居民难以便捷获取文化资源,导致文化服务覆盖不均衡,部分居民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二)活动形式单一与内容同质化
活动形式单一与内容同质化,降低了县乡群众文化对居民的吸引力。当前县乡群众文化活动多以广场舞、简单的文艺表演为主,形式缺乏创新,难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内容上存在跟风模仿现象,缺乏结合本地特色和居民实际需求的原创内容,导致活动缺乏独特性和针对性。这种单一化和同质化的状况,使得居民参与热情不高,难以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对生活品质的提升作用。
(三)居民参与度不高与主体意识薄弱
居民参与度不高与主体意识薄弱,制约了县乡群众文化的实效。部分居民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认识不足,认为其无关紧要,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青壮年群体因外出务工或忙于生计,参与机会较少,导致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活动缺乏活力。同时,居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对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参与,使得活动难以真正贴合居民需求,影响了对生活品质提升的实际效果。
三、强化县乡群众文化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作用的对策
(一)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与均衡布局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与均衡布局,是提升县乡群众文化服务水平的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改造乡村文化场馆,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戏台等,配备齐全的设施设备,为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合理规划设施布局,兼顾偏远村落的需求,建设村级文化站点,通过流动文化车、数字文化服务等方式,扩大文化设施的覆盖范围,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参与文化活动。建立设施维护机制,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修和更新,保障其正常使用,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持续保障。
(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丰富内容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丰富内容,是增强县乡群众文化吸引力的关键。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讲座、棋牌比赛,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活动、才艺培训,针对农民的农业技术交流等,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等融入活动内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增强活动的独特性和感染力。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如数字文化体验、线上文化活动等,丰富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尤其是年轻群体。
(三)提升居民参与度与强化主体意识
提升居民参与度与强化主体意识,是发挥县乡群众文化民生价值的核心。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宣传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和内容,提高居民的认识和参与意愿。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和组织文化活动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参与热情。培育居民的主体意识,鼓励居民成立文化自治组织,如文化协会、活动小组等,让居民自主策划、组织和管理文化活动,使活动更贴合实际需求,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 “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
结束语
县乡群众文化在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中具有丰富精神生活、增进社交互动、促进个体发展等重要作用,是改善乡村民生的重要途径。面对设施不足、形式单一、参与度低等挑战,需通过完善设施、创新形式、提升参与度等对策,强化其作用。未来,随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县乡群众文化将在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充实、更幸福的生活,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莉. 兰州市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南方农业 , 2025, 19 (12): 39-41.
[2] 张安民. 乡村旅游就业与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升—社会资本与物质生活的中介作用 [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25, 55(05): 112-125.
[3] 陈华帅, 马伟, 张磊. 数字乡村发展能否提升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J]. 中国经济问题 , 2025, (02): 16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