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乡群众文化在促进乡村文化多样性中的作用

作者

四朗拉姆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王卡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察雅县 854300

引言

乡村文化多样性是乡村社会独特性与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包含地方民俗、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方言俗语等丰富形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根基。县乡群众文化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土壤,以村民自发参与为主要特征,既是乡村文化多样性的鲜活载体,也是其发展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这种源于基层的文化形态,通过节庆活动、民俗展演、技艺交流等形式,为不同类型的乡村文化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深入研究县乡群众文化在促进乡村文化多样性中的作用,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维系文化根脉、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指引。

一、县乡群众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体现

(一)承载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

县乡群众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天然载体,能够全方位展现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地域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各具风格的节庆仪式、民间歌舞、地方戏曲等,都蕴含着特定的地域历史记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常态化开展得以持续呈现。这些活动为地方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无论是村落庙会中的民俗表演,还是社区文艺活动中的方言说唱,都让本土文化元素以鲜活的方式与村民见面,强化了民众对本地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同时,群众文化活动的自发性与地域性,使得不同乡村的文化特色得以保留,避免了文化形态的单一化,从而维系了乡村文化的多元面貌。

(二)传承与延续传统民俗技艺

县乡群众文化在传承和延续传统民俗技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乡村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活态支撑。众多传统民俗与手工技艺,如剪纸、编织、陶艺、传统乐器制作等,都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师徒传授、家族传承、社群互动等方式得以延续。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技艺展示、比赛交流等形式,能够激发传承人的热情,吸引年轻人参与学习,使传统技艺在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此外,这些民俗技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节庆中的手工制作、仪式中的技艺表演等,赋予了文化多样性以生活气息,避免了传统技艺因脱离实际生活而逐渐消亡的风险,确保了乡村文化多样性的生命力。

(三)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创新

县乡群众文化为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文化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推动了乡村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与创新。在多民族聚居或多地域文化交汇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如综合性文艺汇演、民俗交流会等,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了解与借鉴,形成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局面。外来文化元素也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融入本土文化,如现代艺术形式与传统民间艺术的结合,形成具有新特质的文化形态,丰富了乡村文化多样性的内涵。这种交流与融合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在尊重本土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创新发展,使乡村文化多样性在动态演进中保持活力。

二、县乡群众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挑战

(一)本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本土文化传承的断层风险,制约了县乡群众文化对乡村文化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乡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迁移,参与本土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减少,导致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因缺乏参与者而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更倾向于接受流行文化和城市文化,对传统技艺和民俗的学习意愿降低,使得一些特色文化面临 “人亡艺绝” 的困境。此外,家庭传承作为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因现代家庭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改变而弱化,进一步加剧了传承断层的风险,影响了乡村文化多样性的延续。

(二)文化同质化趋势冲击特色文化

文化同质化趋势导致乡村文化特色弱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根基造成冲击。在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下,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盲目模仿城市流行文化或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导致不同乡村的文化活动形式趋于相似。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效益,对本土文化进行简单化、表面化的开发,将其改造为迎合大众口味的统一形态,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此外,大众媒体传播的主流文化对乡村本土文化的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地方特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乡村文化多样性被削弱。

三、强化县乡群众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多样性的对策

(一)深入挖掘与活化本土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与活化本土文化资源是强化群众文化促进作用的基础。开展系统性的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全面梳理地方民俗、传统技艺、民间故事、方言俗语等文化元素,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时代内涵,将其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技艺展示项目等,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结合现代审美与传播方式,开发文创产品、数字文化内容等,使传统元素以新的形式呈现,在活化中实现传承,丰富乡村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态。

(二)培育多元参与主体与传承队伍

培育多元参与主体与传承队伍是保障文化多样性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对本土文化传承人的扶持,通过资金补贴、技能培训、荣誉激励等方式,鼓励其收徒传艺、开展传承活动,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通过开设兴趣班、组织体验活动、将本土文化纳入乡村教育内容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意愿,解决传承断层问题。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如支持文化保护协会、民俗研究团体等的发展,形成政府、群众、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传承格局,为乡村文化多样性注入活力。

(三)完善保障机制与构建文化生态

完善保障机制与构建良好文化生态是促进乡村文化多样性的长效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针对乡村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专项政策,将群众文化活动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明确资金投入、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乡村文化活动中心、非遗传习所等场所,为多样化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同时配备必要的设备与器材。构建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机制,推动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联动,形成保护合力;鼓励开展跨区域的群众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乡村文化的互学互鉴,在交流中丰富多样性。此外,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提升其对本土文化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形成自觉保护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县乡群众文化在促进乡村文化多样性中具有承载特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是维系乡村文化活力的关键力量。面对传承断层、同质化、资源不足等挑战,需通过挖掘活化资源、培育参与主体、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强化其促进作用。未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县乡群众文化将在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守护好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 . 文化生态视域下群众文化活动助力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 [J]. 文化月刊 , 2025, (06): 143-145.

[2] 于晓艳.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J]. 农村·农业·农民 , 2025, (06): 96-98.

[3] 余雅娴 . 从田间到心间,群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J]. 云端 , 2025, (24):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