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科融合视域下游记散文虚拟仿真课堂模式的建构研究

作者

张清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 4041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科融合视域下游记散文虚拟仿真课堂模式的建构。首先分析了学科融合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接着阐述了游记散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科融合视域下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游记散文课堂模式的具体建构思路,包括模式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通过该模式的应用,期望能提升学生对游记散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对该模式的应用前景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和分析。

关键词: 学科融合;游记散文;虚拟仿真课堂;模式建构

二、学科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学科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源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传统的学科划分使得知识体系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科融合在教育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科之间的枯燥界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探索和发现。最后,学科融合符合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环境,让用户能够与之进行交互的技术。在教育领域,虚拟仿真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一方面,虚拟仿真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通过创建虚拟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自然景观的壮丽以及文化现象的独特魅力。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回到古代,亲身感受历史人物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虚拟仿真技术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与虚拟对象进行交互,进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等活动。这种交互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虚拟仿真技术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学习资源和场景。

四、游记散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的游记散文教学往往侧重于语文知识的讲解,如字词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梳理等。对于游记散文中所蕴含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挖掘不足,导致学生对游记散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二)教学方法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感,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三)教学资源有限

游记散文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然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很难有机会亲身感受和体验这些内容。教师只能通过图片、文字等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学科融合视域下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游记散文课堂模式的建构

(一)设计理念

学科融合视域下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游记散文课堂模式以学科融合为指导思想,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将语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该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虚拟仿真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游记散文的内涵和价值。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

借助虚拟仿真课堂的情境展示,学生能够精准理解游记散文中丰富多样的词汇、精妙的语句,包括特定语境下词语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掌握游记散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在写景抒情中的运用,提升语言感受力。

学生通过对虚拟场景中景点的观察与思考,结合文本阅读,能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对游记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提升口语表达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同时,模仿游记散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或完整的游记创作,增强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语言的有效建构与灵活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营造的沉浸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生动地再现游记中描绘的画面,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情感脉络,培养形象思维。

在课堂的小组协作探究与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游记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概括,如从地理角度分析景物形成原因,从历史角度探讨文化背景等,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性的观点,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

通过虚拟仿真课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游记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形式美与内涵美,如山川的壮丽、建筑的精巧、民俗的独特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游记中通过文字所传达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鼓励学生在写作和表达中借鉴作者的审美创造手法,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富有个性和美感的文学作品,实现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及跨学科素养目标

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呈现游记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并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在学科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与地理、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提升跨学科素养;学会运用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运用地理知识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运用历史知识解读景点的文化价值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教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设与游记散文相关的情境,如景点的虚拟场景、历史事件的重现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三峡》时,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示三峡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峡的雄伟和神奇。

知识讲解:教师在虚拟仿真情境中讲解游记散文的语文知识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例如,在讲解《小石潭记》时,教师可以结合虚拟场景介绍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自主探究: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如寻找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学习和启发。例如,在讨论《登泰山记》中泰山日出的描写时,学生可以从语文、地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成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鼓励和指导。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要点,强调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同时,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入探究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