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师范院校一流英语专业建设核心目标构建研究

作者

张克金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摘要:本项研究专注于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一流建设,分析了专业定位、特色优势、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成效、师资队伍、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生源及人才培养质量等关键目标的构建。明确这些核心目标,目的在于为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助力提升专业竞争力,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一流建设;核心目标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双万”“双一流”发展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确立建设一流英语专业的核心目标,对于提高专业水平、服务于地方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明确了各项重要指标目标定位,为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一流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二、专业定位及特色优势目标

2.1 专业定位目标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应精准定位为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英语人才。这需要紧密结合地方教育资源与产业特色,深入调研地方中小学英语教学需求以及相关行业对英语人才的技能要求,进而明确专业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

2.2 专业特色优势目标

构建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可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师范院校应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英语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师范院校与本地多所中小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参与项目的学子在实习期间,接受专门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导,通过观摩教学、备课研讨、课堂实践等环节,其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培养方案目标

3.1 培养目标及评价机制目标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学文化知识,系统掌握儿童英语教育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在小学从事英语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为确保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应性,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及修订和持续改进机制。每3-4年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估,评估过程广泛收集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友以及教育界专家的反馈意见。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从事英语教师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中英语教学实践课程不足,学校据此调整培养方案,增加相关课程的课时和实践项目,使培养目标更契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

3.2 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目标

明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毕业要求,涵盖语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要求学生毕业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达到 80% 以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达到 60% 以上,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满足英语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教师教育课程不少于24学分,专业课不低于35%,实践教学课程不低于25%。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性,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和脱节。

四、专业建设成效目标

4.1 综合改革与专业认证目标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应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专业认证方面,以国际、国内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应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和国际上先进的英语专业认证标准,从师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从师范专业认证的基础框架,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及学生发展八个方面进行专业建设,争取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相关专业认证,提升专业的国际国内认可度。

4.2 课程与教材建设目标

在课程建设领域,致力于打造一系列优质课程,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关于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类的课程,各地方师范院校通过实施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线上,利用慕课、超星、雨课堂等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线下,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项目,例如模拟课堂教学、教学案例分析等。致力于加强在线课程及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以丰富课程资源库。建设了英语学习资源库,提供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等专项训练资源,以及英语语音、英语演讲、名师教学视频等拓展学习资源,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自主学习资源。在教材建设方面,选用国内外高质量的优秀教材,并结合地方特色与专业实际,编写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4.3 实践教学与教改成果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践基地。英语专业与当地多所中小学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确保至少15名学生派一位实习指导老师、确保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完善实验室建设,配备先进的语言实验设备和翻译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设计、磨课授课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开放与共享程度,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全年实习机会,充分发挥其资源效益。积极推进UGS合作模式,产学研协同育人建设,与政府、教学机构及学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

五、师资队伍目标

5.1 基层组织与师资结构目标

强化基础教学机构建设,确立和完善基础教学机构的运作机制。以课程组为单位,英语专业成立专业教研室,定期举行教学研讨、课程构建、教学质量评估等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集体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交流教学心得和资源,增进教师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学历结构上要求90%以上为硕士,在年龄结构上,建设老中青三代教师相结合的梯队,构建合理的职称晋升措施。在学术背景结构上,提高具有不同学源教师的比例,确保师生比例维持在18:1的范围内。

5.2 教学团队与师德师风目标

致力于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及教学改革项目,精心组建了一批高水平教学能力和强大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以“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课程,英语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成员间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工作。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连续多年荣获优秀评价。重视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通过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了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构建了完善的师资培养和激励体系,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并完善师德师风提升机制,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制定师德师风及学术行为的奖惩制度,对师德高尚、学术行为规范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失范行为依据《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行责任追究。

六、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目标

6.1 教学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目标

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该制度应全面覆盖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管理以及学生学业的评价等教学全过程。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应制定详尽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教学计划制定的流程和要求,规范了课程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并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明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应从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构建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多元化的监控方式,包括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评教、同行互评、教学检查等。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同行之间定期相互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6.2 评价机制与跟踪改进目标

评价机制建设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内容涵盖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建立OBE产出导向的评价机制,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加强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英语专业每学年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培养方案。建立在校学生成长跟踪与改进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校友回访等方式,收集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

七、生源及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7.1 招生与就业目标

为吸引优质生源,需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制度与措施,并强化招生宣传,以彰显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英语专业通过开展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学生英语夏令营等互动活动,深化与中学的合作关系。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展示教学成果和师资力量,以吸引更多优秀中学生选择本专业。同时,提升招生录取工作的质量,优化录取标准,选拔具备扎实英语基础和学习潜力的学生。在招生过程中,除参考高考英语成绩外,还应组织英语面试,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国内外升学率,需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岗位信息。与多家企业及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展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提供考研辅导、留学咨询服务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

7.2 学科竞赛与社会评价目标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翻译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发表论文、授权专利、创作作品等,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发展情况。通过跟踪调查,提高毕业生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整体评价,通过培养高质量的英语专业人才,为地方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做出积极贡献,提升专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八、结论

构建地方师范院校一流英语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专业定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成效、师资队伍、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生源及人才培养质量等多个维度。明确这些核心目标,将有助于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各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推进专业建设,持续探索和创新,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英语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吴一安.外语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J]. 外语界,2019

[3]张涛.地方所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资源之困与战略破局——以江苏高校为研究对象[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4] 吕冰,严嘉诺,熊飞.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及组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地方师范院校一流英语专业建设核心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HNJG - 2021 - 12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