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逻辑意蕴创新及路径探析
陈昌 霍延军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延安716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9 年 3 月 18 日上午,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着重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持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升其亲和力与针对性。要坚守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凭借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疑问,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依靠真理的强大力量引领学生前行。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价值观的引导巧妙融入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立德树人”无疑处于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成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更关键的是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职业素养的精心培育。课程思政精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成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而协同育人则着重强调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力求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课题,对培养“德艺双磬”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逻辑意蕴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逻辑意蕴主要体现在三方
(一)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是系统工程,需兼顾知识传授的精度、能力培养的效度与价值引领的深度,三者相辅相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契合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当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深度协同,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同步提升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多元复合,既需扎实的专业技能,也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需紧跟时代步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为党和国家培养并输送技艺精湛且品德高尚的人才,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新的动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生全面发展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等多维度要素。思政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引领与精神支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分界线,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深度交融,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优化知识结构、完善能力体系,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竞争力,为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筑牢思想根基,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思路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需以理念、模式、方法三维创新为支撑,打破传统教育学科边界,实现思政教育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理念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前提
传统教育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割裂,限制了思政育人效能。新时代需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学校领导层、管理层与教职工包括外聘教师及企业名师均应成为育人主体。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内外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全员全领域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一边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管理服务、文体表演、日常生活、实习实训等竞技活动渗透思政教育,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众人合力提升育人质效,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与过硬职业素养。
(二)模式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关键
传统的“知识 + 能力 + 素质”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多元发展对复合式人才的需求,尤其当今价值观和就业观功利化的现实影响,道德沦丧,人性扭曲,亟需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教育,增“钙”补钙。高职院校需疏通打破各学科之间的桎梏,推动各专业课程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透过专业知识点本身所反映的思政元素,譬如,精神、信念、意志、品行等,潜移默化地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契合融合,浑然天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衔接、集成联动,优势互补,形成“专业 + 课程 + 品德 + 素质”四维度育人的强大协力,借此可促进专业课程的优化提质及可持续发展,真正为协同育人提质增效开辟新路径。
(三)方法创新是协同育人的保障
目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方兴未艾,但其方式方法仍存在明显欠缺与不足,需要加以改进提高。譬如,各自为政,协同力弱。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和教师思维固化,创新不足。认为一技傍身,不惧人生风雨,偏重于文化科技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传授,弱化了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空喊立德树人,实则主次不明。还如,责任感不强,动力不足。认为思政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师仅是帮衬,协同育人意识不强,重教书,轻育人,课程思政仅落实到口头或理论上,或是形而上学机械般将思政元素生硬塞进自己的专业课中,内容上缺乏关联性与逻辑性,乏味无趣,协同育人效果差强人意。再如,课程思政的渠道与方式缺乏多样性,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流于形式,不能将企业文化或岗课赛证渗透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上,学生职业岗位实景实操和演练训练缺位严重,其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磨砺与提升。
综合上述,只有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方能突破传统育人局限,实现课程思政的综合性、深层次育人目标,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成效,为社会输送兼具专业能力与高尚品格的人才。
四、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制约其深入推进。
(一)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校内各部门各自为政,教学部门重专业传授、学生管理部门侧重日常管理、后勤部门关注服务保障,育人目标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难以形成合力。校外联动亦待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不紧密、不深入,行业企业思政资源利用不充分,思政育人效果不理想;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松散,缺乏系统合作框架与长效机制,限制了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界限分明,缺乏有机衔接与深度整合,思政教育难以全面渗透,影响育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但不少高职教师重专业技能传授,轻思政教育,缺乏将思政元素自然有机融入课程设计的能力与技巧,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失枝脱节,呈现两张皮现象。部分教师因行业背景单一,实践机会少,经验匮乏,难以传递丰富的行业文化与价值观。且院校在教师培训和考核机制上缺乏系统规划,严重影响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一是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方式欠佳,缺乏创意。教师将思政元素强行融入专业教学,举例牵强,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未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如多模态数字教材、学科知识图谱、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等;三是仅仅重视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疏漏了第二、第三课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四是校企合作等方面举措少,实训和实习中思政考核占比低,渗透不足。
(四)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也待完善,其标准模糊,方法以传统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多元化、过程化和增值性评价,无法客观反映学生思政素养提升,影响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
五、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与方法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关键任务,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高职院校需从多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与方法。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应将课程思政提上重要日程,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制定专门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育人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成立课程思政专家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进行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育人策略,促进各部门、教师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同心协力、齐头并进,推进课程思政与时俱进。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让学生在真实职场中内化职业道德、责任担当和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提升职业素养。此外,家校协同也不可或缺。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互动平台,与家长常态化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还应借助社会力量,通过组织参加暑期实践、公益活动和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情境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理实融合,形成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因此,高职院校要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交流,持续打造 “金师资”。一方面,常抓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与行业前沿融合,使其能将最新行业动态、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等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研讨会,拓宽视野,吸收先进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建立 “双师制” 或 “档案袋”,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在考核评价上,采用多维度、综合评价手段,激发教师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虽受重视,但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生拉硬扯,两者的关联性、逻辑性和协同性差;再如,专业与思政比例失衡,顾此失彼等。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紧扣能力培养,凸显思政目标。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打破协同育人壁垒,使各育人要素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形成一套要素优质、结构合理、功能优越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共蕴共促。设计具有思想性和亲和力的教学内容,将思政原理自然融入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浸润式等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学校还应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传播优质教学资源,相互学习借鉴经验方法,营造出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与社会影响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结合时代要求与学生特点,及时更新评价标准、内容与方法,确保科学性与时效性。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多维度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于资格认定、职称晋升和评优表彰等方面,提升评价的精准性和激励性。鼓励教师参与评价机制建设,通过讲座报告、观摩交流和研讨会等教研教改活动,分享优质资源,共商共议,持续优化评价机制,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总之,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完善评价机制等举措,能够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尽管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随着不断探索与实践,必将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为党为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 学习强国,2019- 03-19,https://www.xuexi.cn/dcd04a790d372b7a7094e5662a4c45fc/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职 业 教 育 法》 全 文,[EB/OL]. 搜 狐 网,2022- 04- 23,https://learning.sohu.com/a/540484650_121124023
[3] 钟飞燕 . 五育融合:系统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J]. 教育与职业 ,2023(20):105- 111.
[4] 康蕊.“ 双高计划” 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 24 (05): 79- 81.
[5] 王武 , 曹怡 .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提升策略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2024, 37 (15): 121- 122+125.
[6] 丁凡 .“ 大思政” 视域下高职院校“ 微思政” 教育路径探究 .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3)
[7] 赵平峰 .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 财务管理” 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大学,2025(15)
[8] 张晓红 . 新时代中职思政课程改进综述——以《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为切入点 . 社会与公益 ,2025(08)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名称:新时代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研究;编号:Y ZKY 2517
第一作者:陈昌(1969年10月),男,汉族,省延安市人,本科,管理学学士,副教授、经济师、就业指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经济管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教学及研究。
第二作者:霍延军(1977 年3 月),男,汉族,省清涧县人,软件工程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职业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教育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