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者

单增巴珠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色镇人民政府 ( 色镇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西藏 洛扎县 851200

引言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文旅融合通过整合乡村自然景观、文化资源与产业要素,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雪山、湖泊作为高品质自然旅游资源,兼具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是乡村吸引游客、发展文旅产业的核心依托。当前,部分拥有此类资源的乡村仍存在资源开发浅层化、产业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赋能作用。因此,探索如何以雪山湖泊资源为基础,通过民宿创新等方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进而促进群众增收、建设和美乡村,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雪山湖泊类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与基础

(一)文旅融合的核心价值

文旅融合为雪山湖泊类乡村带来生态、经济与文化三重价值。生态价值方面,文旅产业发展倒逼乡村加强雪山湖泊生态保护,推动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实现 “保护 - 开发 - 收益 - 再保护” 的良性循环;经济价值体现在激活乡村闲置资源,带动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完整文旅产业链,为乡村经济增长提供新支撑;文化价值则通过文旅活动挖掘、展示乡村民俗文化、传统技艺,让雪山湖泊承载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与传播,增强村民文化认同与自信,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二)雪山湖泊资源的独特优势

雪山湖泊资源为乡村文旅融合提供不可替代的基础条件。从景观吸引力来看,雪山的巍峨、湖泊的静谧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能满足游客对自然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是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从生态属性来看,雪山湖泊周边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水质等指标优越,契合现代游客对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的追求;从地域特色来看,雪山湖泊往往与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深度绑定,如湖畔的渔猎文化、雪山脚下的游牧习俗,可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提升乡村文旅的独特性与竞争力。

(三)乡村文旅融合的基础条件

雪山湖泊类乡村发展文旅融合具备资源、空间与政策三重基础。资源基础即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为文旅产品开发提供素材;空间基础表现为乡村闲置宅基地、农田、林地等可改造为文旅设施用地,如闲置农房可改造为民宿,农田可打造为观光农业区;政策基础则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文旅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如地方政府出台的文旅项目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为乡村文旅融合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降低产业发展门槛。

二、以民宿创新为核心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路径

(一)民宿设计与自然资源的融合

民宿创新首先需实现设计与雪山湖泊自然景观的深度融合,避免同质化。在建筑风格上,民宿外观应尊重乡村原有风貌,采用当地传统建材如木材、石材,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同时通过开窗、露台设计,让客房能直接观赏雪山或湖泊景观;在室内布置上,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如以湖畔植物、雪山动物为灵感的装饰画,采用当地手工编织的布艺饰品,让游客在住宿中感受地域特色;在功能设计上,增设观景平台、户外茶座等设施,满足游客欣赏雪山湖泊风光、休闲放松的需求,提升民宿体验感。

(二)民宿体验与在地文化的结合

创新民宿体验需将在地文化融入住宿服务,打造 “住宿 + 文化体验”模式。可围绕雪山湖泊相关的民俗活动设计体验项目,如组织游客参与湖畔的传统祭湖仪式、学习雪山脚下的民族手工艺(如羊毛编织、木雕);结合当地饮食文化,推出特色餐饮体验,如用湖泊特产水产、雪山脚下种植的农作物制作美食,开设烹饪教学活动,让游客亲手制作当地菜肴;此外,可邀请当地老人讲述雪山湖泊的传说故事、乡村发展历史,让民宿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增强游客对乡村的认知与情感连接。

(三)民宿运营与乡村资源的联动

民宿运营需联动乡村其他资源,形成文旅产业集群效应。在产业联动上,民宿可与周边农户合作,采购农户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既保障民宿食材新鲜,又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与乡村手艺人合作,将手工艺品引入民宿销售,或组织游客前往手工作坊参观体验;在产品联动上,以民宿为核心,设计 “民宿住宿 + 雪山徒步 + 湖泊观光 + 农事体验” 的一体化文旅线路,整合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文旅消费额度;在客源联动上,联合周边同类民宿形成民宿集群,共同开展宣传推广,扩大乡村文旅的市场影响力。

三、文旅融合促进群众增收的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群众增收的多元渠道

文旅融合为乡村群众提供就业、创业、资源出租三类增收渠道。就业渠道方面,群众可在民宿、餐厅、景区等文旅设施中从事服务工作,如民宿管家、厨师、导游等,获得稳定工资收入;创业渠道则鼓励群众利用自有资源创业,如改造自家农房经营民宿、开设特色小吃店、售卖手工艺品等,实现自主创收;资源出租渠道即群众将闲置宅基地、农田、林地出租给文旅企业,获得租金收益,或通过土地入股参与文旅项目,分享项目分红,让群众从文旅产业发展中直接受益。

(二)群众参与的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群众参与机制,确保群众在文旅融合中 “能参与、有收益、有话语权”。在参与门槛上,针对群众缺乏文旅运营经验的问题,开展技能培训,如民宿经营管理、服务礼仪、手工艺制作等培训,提升群众创业就业能力;在利益分配上,明确企业与群众的利益分配比例,通过签订规范合同,保障群众租金、分红等收益按时足额发放,避免企业侵占群众利益;在决策参与上,建立村民议事机制,文旅项目规划、民宿集群发展等重大事项需征求村民意见,让群众参与乡村文旅发展决策,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三)文旅融合的可持续保障

文旅融合可持续推进需从生态保护、服务提升、品牌建设三方面入手。生态保护方面,制定雪山湖泊生态保护规范,明确文旅项目的环保标准,如民宿污水、垃圾处理要求,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确保文旅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服务提升方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如改善道路通行条件、提升网络覆盖质量、建设公共厕所等,同时加强文旅从业人员服务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与专业水平;品牌建设方面,挖掘乡村文旅特色,打造统一的乡村文旅品牌,通过线上平台、线下活动宣传推广,提升雪山湖泊类乡村文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稳定客源。

结束语

文旅融合为拥有雪山湖泊资源的乡村提供了振兴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民宿创新激活乡村资源,通过多元机制促进群众增收,最终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这一过程中,需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为魂、群众主体的原则,既要保护好雪山湖泊的生态环境与乡村的文化根脉,又要让群众充分参与并共享文旅发展成果。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需进一步探索 “自然景观 + 文化体验 + 产业联动” 的新模式,推动乡村文旅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让雪山湖泊类乡村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参考文献

[1] 袁鹤立. 乡村振兴视角下清溪村文旅融合发展及实现路径[J]. 安徽农业科学 , 2025, 53 16): 117-120.

[2] 陈健平. 文旅融合视域下文化创意赋能和美乡村建设论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24, 26 06): 700-709.

[3] 王绍绍 , 尉馨文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J]. 公关世界 , 2023, 18):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