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抗震备案与地震灾害风险防控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

李蛟

紫阳县地震监测站 陕西 安康 725300

引言​

地震灾害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种自然灾害,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地震灾害频发,造成巨大损失。工程抗震备案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记录了建筑项目的抗震设计标准、结构形式、材料性能等关键信息,是保障建筑抗震基础性能的制度保障。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则聚焦于识别潜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以降低地震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探究二者的关联性,旨在明确彼此的相互作用机制,推动形成 “备案服务防控、防控引导备案” 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整体抗震防灾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一、工程抗震备案与地震灾害风险防控的核心关联表现

1.1 备案信息在风险识别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备案信息在风险识别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为精准判断建筑群体的地震易损性提供关键依据。工程抗震备案记录的建筑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关键构件的抗震措施等信息,是评估建筑在不同地震强度下可能受损程度的核心参数。通过整合区域内所有建筑的备案数据,可系统掌握该区域建筑群体的抗震能力分布,识别出抗震性能薄弱的建筑类型或区域,如未达到现行抗震标准的老旧建筑、位于高风险区却采用普通抗震设计的建筑等。

1.2 防控目标对备案内容设定的导向影响

防控目标对备案内容设定具有显著的导向影响,使备案标准更贴合实际风险防控需求。地震灾害风险防控的核心目标是在不同风险等级区域实现差异化的安全保障,如高风险区需重点防范建筑倒塌风险,中低风险区需减少建筑功能受损。这种目标导向直接反映在工程抗震备案内容的设定上:针对高风险区,备案会强化对建筑结构整体性、抗倒塌能力的要求,增加相关设计参数与验算标准的备案项目;针对中低风险区,备案可能更侧重建筑在地震后的功能快速恢复,强调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备案。

1.3 二者在风险等级划分上的对应关系

工程抗震备案与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在风险等级划分上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了 “风险等级 — 备案标准” 的联动体系。地震灾害风险防控通常将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不同风险等级,而工程抗震备案则根据所在区域的风险等级,规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抗震等级等标准。高风险区对应的备案标准更为严格,如要求更高的抗震设防烈度、更可靠的结构连接方式;低风险区的备案标准则相对宽松,在满足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要求。

二、工程抗震备案影响地震灾害风险防控的关键路径

2.1 备案对工程抗震措施落实的监督保障路径

备案对工程抗震措施落实的监督保障,通过 “事前审核 — 事中抽查 — 事后追溯” 的全流程管理实现。在工程开工前,备案部门会审核抗震设计文件是否符合区域风险防控要求,确保设计阶段的抗震措施与风险等级匹配;施工过程中,通过随机抽查核实施工工艺是否与备案记录一致,如钢筋绑扎间距、混凝土强度是否达到备案标准;工程竣工后,备案资料作为永久性档案保存,若后续发生地震灾害,可通过备案记录追溯抗震措施的落实情况,分析措施是否有效发挥作用。

2.2 备案数据为风险防控预案制定提供的依据

备案数据为风险防控预案制定提供了详细的基础信息,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风险防控预案需要明确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路线、救援力量部署、重点保护建筑等内容,而这些都依赖于对建筑分布、抗震能力的准确掌握。通过分析备案数据中的建筑位置、结构类型、抗震等级等信息,可确定哪些建筑在地震中可能保持稳定,适合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哪些建筑抗震性能较弱,需要优先安排疏散与救援。

2.3 备案执行力度对风险防控效果的直接影响

备案执行力度直接影响风险防控效果,执行严格的备案管理能显著提升风险防控的可靠性。若工程抗震备案流于形式,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项目放松审核,会导致大量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投入使用,这些建筑在地震中极易成为风险点,增加防控难度;反之,严格执行备案标准,对设计、施工环节的抗震措施进行严格把关,可确保建筑具备与其所在区域风险等级相匹配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时建筑的破坏程度会显著降低,风险防控的压力也相应减轻。

三、基于关联性的工程抗震备案与风险防控协同优化方向

3.1 备案标准与区域风险等级的动态适配机制

建立备案标准与区域风险等级的动态适配机制,需根据区域风险等级的变化及时调整备案要求。区域风险等级可能因地质条件变化、地震活动情况等因素发生改变,此时需同步更新该区域的工程抗震备案标准:若某区域风险等级升高,应提高新开工项目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增加抗震构造措施的备案项目;若风险等级降低,可在确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备案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抗震措施要求。动态适配机制需依托常态化的风险等级评估与备案标准修订流程,使备案标准始终与区域实际风险相匹配,避免因标准滞后导致的防控漏洞。

3.2 风险防控需求融入备案流程的具体方式

将风险防控需求融入备案流程,需在备案的各个环节增加风险导向的审核要点。在设计文件备案阶段,审核内容应不仅包括抗震参数是否达标,还需评估设计方案对区域风险防控重点的响应,如位于学校、医院周边的建筑,是否在抗震设计中考虑了灾后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需求;在施工备案阶段,需核查施工工艺是否能保障风险防控所需的关键抗震性能,如高风险区建筑的基础施工质量是否满足抗滑移要求。通过在备案流程中设置风险防控相关的审核节点,使备案过程成为风险防控需求落地的重要环节,确保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充分考虑实际防控需要。

3.3 二者协同的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策略

对工程抗震备案与风险防控协同效果的评估,需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筑抗震措施达标率、风险识别准确率、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破坏率等。通过定期收集这些指标数据,分析二者协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备案标准调整后,区域内建筑抗震性能与风险等级的匹配度是否提升;风险防控需求融入备案流程后,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否增强。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地改进协同机制:若发现某些区域备案标准与风险等级适配性不足,需优化动态调整的触发条件;若风险防控需求在备案流程中落实不到位,需完善审核要点与责任追究制度。

四、结论

地震本身的复杂性、随机性、偶然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危害性。工程抗震备案与地震灾害风险防控通过风险识别、标准设定等环节形成紧密关联,二者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区域抗震防灾的整体水平。通过建立备案标准与区域风险等级的动态适配机制、将风险防控需求融入备案流程、完善协同效果评估与改进策略,可强化二者的协同作用,提升备案的针对性与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丽芳 . 尤溪县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调查结果及对策研究 [J].中国设备工程 ,2021,(20):156- 157.

[2] 张颖 . 提高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国务院公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J]. 中国勘察设计 ,2021,(08):4.

[3] 廖睿灵 . 建设更多抗震“ 安心房” [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10- 13(011).

作者简介:李蛟(1996.10- ),女,汉族,人,干部,助理工程师(工民建),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工程抗震备案工作,现任地震监测站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