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如何“解锁”有效开展策略

作者

林育霞

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学

历史大单元教学是对传统历史课堂的颠覆与突破,这种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帮助学生以整体性视角观察历史演进与变迁,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能够构建起更完整的历史框架,以宏大的历史观为后续的深度学习打下思维基础。

一、明确单元目标,完善课前准备

在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统筹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大单元教学注重系统性与整体性,科学设定目标能够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杂乱无序的情况。为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精准把握教学内容,从而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引导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历史特征。

虽然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但对历史现象与背景的理解仍比较浅显,因此教师在目标设计时应兼顾知识传授与思维提升,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历史问题,逐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为了提升大单元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教材内容制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的重要社会意义并思考科举制度等举措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了解唐太宗、武则天与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安史之乱等重大事件,通过分析史料深化学生对唐朝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如筒车等科技发明,从中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认识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学生探索完隋唐时期商业与对外交流的繁荣局面后就能够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仅要看到曾经繁盛的局面还要能够反思历史衰落的原因,并总结历史经验,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抓住单元核心,提炼教学主题

历史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工作的整体性与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准确把握单元核心知识,明确本单元教学主题,并探索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这一教学准备工作是为了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主题设计,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整体的掌握与深入的研究,以历史发展的关键线索概括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主题,并将这一主题作为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加深他们对历史规律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单元时,教师在深入剖析教材后,可将教学主题确定为“秦汉一统,民族交融”。该主题精准概括了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发展主线。围绕这一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整合秦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在正式学习前帮助学生搭建起系统的历史框架。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程及其意义重大,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秦朝推行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制度,看似与政权统一间接相关,实则是巩固大一统的重要基石,教师应将其作为单元教学重点进行详细解读。在学习汉朝治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汉朝的边疆治理策略及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并结合秦朝历史,逐步完善教学框架。通过前后贯通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形成全面、系统的历史观。

三、创设单元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大单元教学主要是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景将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教学方式要比传统教学更具整体性,并且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素材有着很明显的时间特征,也正因如此知识结构会较为复杂,这都会导致学生在理解历史发展事件时遇到不少难题。为解决这一学习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实际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以主题为核心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与参与度从而获得对历史事件更深程度的理解。

例如,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题,教师首先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建立起更加全面的历史学习空间,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三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并涌现了刘备、曹操、孙权以及两晋时期的大量的士族文人。单纯地以课本教材作为主要学习资源学生很难梳理出清晰的时代脉络,因此教师要设立一个立体的历史空间,带领学生从亲历者的视角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与民族关系,并体会各位历史人物在时代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以这种学习情境为基础,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或文献查阅工作,帮助他们学生探索三国时期民族融合与朝代更迭的实际情况,理解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给后续社会发展带来的作用与价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在情境学习中构建起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

四、设计单元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历史学科内涵丰富,其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事件与人物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宝藏。因此,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其对社会与文化后续发展的影响与意义。设计这类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教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系统化的大单元教学框架中的问题设计能紧扣单元主题,更容易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这种学习模式学生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为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体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这一单元时,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设计思辨性更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科技对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四大发明、近代工业革命或现代互联网的应用,学生在讨论中能够逐渐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科技对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同时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还能够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科技发展的特点,这样就能够加深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在小组讨论问题时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讨论不断积累知识,进而激发深度思考的能力,实现知识理解与能力发展的同步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开展历史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有独特的思路。单元教学更注重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也要不断探索并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养成整体的历史思维,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以此来切实提升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建礼 .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模式探讨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9(1):73- 75.

[2] 曹 美 凤 . 初 中 历 史 大 单 元 教 学 开 展 策 略 探 究 [J]. 学 周刊 ,2025,8(8):95- 97.

[3] 彭 爱 贤 . 初 中 历 史 大 单 元 教 学 设 计 方 法 [J]. 甘 肃 教育 ,2024(15):109- 112.

惠安县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第二批)课题《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研究论文

课题编号 HA1457- 037